我从初中开始写读书笔记,到现在已陆续有十多本了,初中的时候大多数是抄同学的,那时候用的是塑料封皮的笔记本,遇到好的句子好的文章就抄下来,空白处贴上明星贴纸,没事翻着看一看,算是兴趣爱好之一。
这样转抄下来,很多句子并不知道出处,以至于很多年后,我才发现其中有一首竟然是汪国真的诗歌。
后来再上学的时候,学校里就有了图书管,借书看书摘抄依然是我最大的爱好,学校的书不敢乱画,看到喜欢的句子就迅速抄下来,“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象《简爱》、《听听那冷雨》等这种经典语句甚至整段整段地摘抄然后背诵。
参加工作以后,有段时间没有书看,同事间只是偶尔传阅一些杂志报纸,《读者文摘》、《女友》,还有《南方周末》,我也一样边看边迅速地摘抄,有时候没有带本子,就随手找个小纸片,记下来放口袋里然后回去再抄到本子上。记得《南方周末》当时最后一版有个“小强填字”的游戏,有一次的提示是《粜米》的第一句的第一个字,我都没有思考就脱口而出了“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真是惊呆了当时的小伙伴,其实,这都得益于平时的多阅读多记录。
后来自己买书看,依然保留着这个习惯,遇到有意义的句子,用铅笔画出来,空闲的时间摘录到笔记本上。
另外电脑和智能手机也方便了知识的汲取,先截屏,保存在手机里,摘抄的时候再过滤一遍,然后摘录下来。
“苟有可取,随手记录”,史学家司马光用这样的方法,三十余年,坚持不懈,以此为基础写下了巨著《资治通鉴》。梁启超也认为抄录或笔记是读书极笨极麻烦而又极必要的方法,“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便成一篇名著”。
所以,在整个阅读的过程当中,将有价值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但能够增强记忆,储存信息,准确地掌握知识,积累丰富的资料,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而且日子久了,再回头看从前的笔记,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是成长了进步了。
其实,当你读书到会心处,恨不能和作者相视而笑时,又怎能不一记为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