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出生就不平等。各种不平等。基因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父母性格不同,地位不同,所处社会环境不同,生态环境不同,等等等等。如果你再考虑国际化一点,出生在卢旺达的农民家里和出生在北京昌平的农民家里,也是不同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发展,使我们“从小”就跟别人不太一样。发展到成年时,我们的智力、知识、经验、身体健康状况、人脉、财富、已获得的成就已经十分不一样了。认识到人在一出生时就存在这些客观差异,并且因为社会的复杂性这些差异无法自然消失,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先决条件。一味地高喊人人生而平等是忽视客观事实的,是无法社会解决问题的。
虽然阶级、收入、地位等社会因素的差异客观存在,但并不是所有差异都是应该存在的。比如,富人家的孩子一般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但富人并不能因此而鄙视穷人家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穷不代表笨,富不代表聪明。由贫富而对能力上产生的认知,是一种偏见。但富人确实富,能取得更多资源,因而在某些方面更强,而穷人的资源相对少,行动就受到一定限制,这种差异是相对客观的,并且在任何法制社会中,都不能用抢劫的方式抹平这种差异,只能靠合理的税收进行财富再分配。就教育而言,政府应该鼓励教育资源的优化,努力用税收开发出更多教育资源,让优质教育资源不再紧缺而被财富争抢。
从另一个方面讲,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处在更高的阶级和地位(比如政府首脑,公司老板),他们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层面,确实跟相对下层的人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公司老板可能会考虑更多关于公司战略、行业前景、整体盈利、单位文化上的、相对整体的决策,而比较少考虑非常细节问题,如员工的个人感情问题。如果他将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比如将员工A是不是开心都纳入公司层面的决策中,这是十分耗费精力并且低效的。人因不同的社会职位,而产生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和结论,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就像珍龙棋局一样,如果计较于一城一池的得失,就解不出整盘棋局的胜负。
虽然阶级和地位会产生思考方式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差异永远合理。因为自己“层次高”而蔑视“低层次”的人,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比如,中央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同时,也会关注农村问题,经常看到领导人去农民家坐坐,了解了解情况(当然,你可以说他们是做秀)。地位更高的人在决策时,当然应该把重点放在更宏观的层面上,但也不能完全不重视微观的细节。如果中央不关注民生,不关注农村问题,不关注社会上这些贪腐的“个案”,迟早也会出问题。
任何社会都有类似“高官”和“富人”的这群人,他们因为自己的职业或地位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他们可以使用权力和资源造福自己和社会,也可以滥用权力、危害他人。健康的社会是具有一套良好的监督机制(如法律),督促有权力和资源的个体合理作为,而不是剥夺一切权力上和资源上的不平等。并不是一切不平等都是不合理的。一味追求平等,只能造成“大锅饭”的那种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