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其说帛书老子第六章
撰稿人:程勇
道德经通行本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帛书矫正版: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
从道经的第四章开始至第十三章,都是围绕着道体和道的运作方式来进行论述,此章亦是从“道”作为“天地根”的角度来对“道”进行阐释。
此部分内容帛书与通行本略有差异。
这一章第一句话就让人迷惑不解。我们还是逐字逐句的来解释。
在郭店简本《老子》和帛书《老子》中,都写为“浴神不死”。通行本为“谷神不死”。
“谷”字,在《说文》中解释为:“谷,泉出通川为谷。”可见“谷”的本义就是“两山之间的水道或夹道”,在古代“谷”与“榖”是两个不同的字;“谷”指山谷,“榖”指粮食,实行简化字时,则在这个意思上以“谷”代“榖”。我认为“谷”这个字,最早的读音应该就是和“浴”同音。后来加“山”为“峪”;加“欠”为“欲”;加“衣”为“裕”,读音都相同。“谷”的本义指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但并不代表一定有水或是河流。所以“谷”字不准确。《老子》中的“浴”比较贴近原文,即指有溪水的溪谷。山谷中有水,谷中才能有化育的可能,就如阴阳交媾才能生养万物一般。
“浴”字的造字本义是指有水流的山谷。但是水流的源头在哪里呢?几乎没有人知道,因为找不到。水是从石头缝和泥土中渗透出来的,从开始的只有洇湿的一片,到汇聚成涓涓细流,再到叮咚山泉,到了山脚下,已经是奔涌倾泻而下了。所以“浴”有源头的意思。而古人大多都是依山傍水而居,后引申到溪水中洗澡为“浴”。甲骨文中“谷”加“水”为“浴”是正确的,至于“人在器皿中为浴是不正确的,应该是溢或盈字”。古人称浸身为"浴",洗头为"沐",冲水为"澡",洗手为"盥",泡脚为"洗"。”这些字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只是古今字义有所不同。
“浴神不死”之后有“是谓玄牝”语。这里只有将“浴”作为“源头”来解 释,取其 中 母 性 特 质 ,方 能 将 全 文 一贯 通 。 也就可以解释在其他章节中含义了。
比如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 :“昔之得一者,天得 一以清,地得一 以宁,神得一以灵 ,浴得一 以 盈 ,侯 王 得 一 而 以 为 天 下 正 。 ⋯ ⋯ 谓 浴 毋 已 ,盈 将 恐 竭 ;谓 侯 王 毋 已 ,贵 以 高 将 恐”。帛《老》甲乙本皆作“浴”。意思就是溪水 得到开始归 注 才可以得盈;“谓浴毋已,盈将恐竭”:“竭”,帛 《老 》皆 作 “渴 ”,传 本 皆 作 “竭 ”。 渴 、竭 相 通 ,干涸也 。意思就是溪水如果停止生发,再满溢的状态也将干涸。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 德 如 浴(上德若谷),大 白 如 辱 ”。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为百浴王, 以其能为百浴下 ,是以能为百浴王”此句 句 意 :江 海 所 以 能 成 为 百 川 中的至大者 或者是领导者,就是 因为它能处在百川的下 流 ,因 此 能 成 为 百 川 中 的 至 大 者 或领导者。
在道德经第十五章有:“涣 呵 其 若 凌 释 ,沌 呵 其若朴,淆呵其若浊 ,呵其若浴”。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俾 道 之 在 天 下 也 ,犹 小浴之与江海也。”
所以“浴 ”形 而 下 的 现实形态指山谷中的溪水,小河。形而上的解释就是水的源头,能感觉到却看不到的虚的存在。常喻指 “道 ”的 虚 空 处 下 以 及 万 物 “无 ”的 本 质 。
我们再看看其它字词的解读。
关 于 “神 ”的 解 读 ,目 前 学 界 观 点 有 二 :(1)将“神”作为力量实体解读。如河南大学教授高亨就解释为:“谷神者,道之别名也”,我不敢苟同。(2)将 “神 ”作 形容词解。但凡是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都 将“浴”(谷)与“神”连读,但这又显然与 “牝”具有空间特性这一先决条件相矛盾, 故此说难以成立。
关于“神”字,我们先来看看甲骨文的写法:远在4000年前的殷商时期,我们的先祖们的生活中最常见的大自然的天象肯定不外乎:风、雨、雷、电、霜、雪。而其中最神圣的一个天象是什么呢?是”电“!因为在先祖们的甲骨文字中,”电“字同时也指代”神仙“的”神“字。今天就讨论一下甲骨文中的”神“字,感受一下殷商时期的先祖们心目中的天神。
先看看甲骨文中”电“字的写法,也就是”神“字的写法,如下
甲骨文中神字的写法
这就是一个闪电的形态。所以本字指代甲骨文中的”电“字。那和”神“有什么关系?因为来自上天的闪电在先祖们的心目中是来自天神的愤怒,所以”电“字同时指代”神“。
当然,这样写这么说,大家可能有些稍微难以接受,但是看看随之而来金文中”神“字的写法,
金文中神字的写法
是不是更加的明确了,金文的”神“字,有两部分组成,右边就是继承甲骨文中的”电“字,左边是表示祭祀的部首”示“,所以祭拜来自天神的闪电,指代”神“。
在《说文》中解释为: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所有的一切是“神”在主宰。但别忘了老子是无神论者,是以辩正法则来看世界的,是以称自然万象为“道(一切物质存在的状态及内在关联,简称自然万象)”。《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易·系辞》也说:阴阳不测之谓神。
我的解释为:“神”指“孕化无穷,以至于不测”。 我认为这才是“神”字内涵。“神”是对虚空之中, 风 雨 雷 电 的 发 生 ,以 及 因 此 而 孕 育 出 生 命 的过程的形容。古人相信生命由风雨雷电 相击而孕育出来。在《易传 ·系辞》中说:“是 故 易 有 太 极 ,是 生 两 仪 。 两 仪 生 四 象 ,四 象 生八卦。”从某种角度而言,这里的太 极指道,也指一。两仪指天地,四象指风雨雷电。在 古人的理念里,八卦指代的就是形成万物 的最基本元素。而“巽”、“坎”、“震”、 “离 ”四 卦 分 别 象 征 风 、雨 (水 )、雷 、电 (天 火),同时它们又是“乾”、“坤”、“艮”、 “兑”四基石相互联系、交互、孕化的媒介。 从 这 种 角 度 看 ,万 物 便 是 由 流 转 在 天 地 之 间的风、雨 、雷 、电 所 孕 、所 化 、所 生 的 。
“神”字我们就解释到这里,再来解释“死”字。
在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台词: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对于死亡的哲学上的思考,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沉重话题。作为生命个体,该如何看待生死这个问题呢?我们不妨追溯一下古代“死”字的写法,看看在“死”字的造字理据、得声由来等方面先哲们的文化说解。如此,或许能够给生活在今天的鲜活生命以启示。
我们先来看看“死”字的结构,“死”字从歺从人,“死”字的结构包括两部分,分别代表死了的人(“歺”音è,其义为残骨,不是简化字餐厅的餐字)和活着的人。
可见,在古人的意识里,“死”决不仅仅是死者个人的事情,它对生者的影响,也是极其重大深远的。活着的人向死了的人叩拜,便是“死”字形体最初产生之字理。描绘生者向死者叩拜的图景,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无限敬重。也流露了古人对于死亡的敬畏,以至于在很多时候,“死”成了一个沉重得不可随便说出的忌讳字,因而在古籍中每每可以发现一些“死”的代用词:在《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hong),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崩的的含义就是山塌了,形容天子或者皇帝之死如山崩一样剧烈,而薨有群虫起飞之声的意思。按《礼记》的规定,那么老百姓笼统的就叫死,这里边也有细分,君子曰终,小人曰死,或者少者曰死,老者曰终。后来民间又衍生出非常多的说法,三教九流男女老少之死,都有专用叫法,非常复杂,比如和尚叫圆寂或者坐化,道士叫登仙或者羽化等。
古代未成年人之死,叫做殇,根据年龄段又有,长殇(19-16岁)、中殇(15-12岁)、下殇(11-8岁)、无服之殇(8岁以下)的区别,为国捐躯而没有后代的,叫国殇,另外未成年人之死也泛称为夭折等。
成年人之死就没那么多讲究了,一般叫逝世、谢世、去世等,老年人之死,一般叫做寿终,如果辈分比较高,男的叫正寝,女的内寝,所以寿终正寝其实只是形容老年男性的,另外还有作古、四游、百年、驾鹤西游等叫法。
根据死法不同,吊死或绞死叫缢,被凶器所杀叫殪,淹死叫溺等等,为某件事业而死叫殉,英雄壮士叫牺牲,将军之死叫陨,形容上古先人之死叫困等等。
那么我们形容自己的父母去世该怎么说呢?古代父母都没了,称弃养,意思是自己不能孝敬父母了,形容父亲没了,叫失信,形容母亲叫失持。如果形容丈夫或妻子死了,应该怎么说呢?这个大家肯定没想到,叫做分手,分手就是离别的意思,其实去、离、别这些字,经常用作对死亡的委婉说法。民间也有很多不太礼貌的,比较俏皮的形容死亡的词汇,比如翘辫子、撂挑子、艮屁着凉、上西天、见阎王等等,这些一般都是比较调侃的说法。山陵崩”、“捐馆舍”、“驾鹤”、“骑鲸”、“仙逝”、“遭不测”、“寿终正寝”,凡此种种,实在多到难以列举。
“死”字的得声由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澌为凡尽之称,人尽曰死。”“死”、“澌”异部叠韵,以“澌”释“死”,是用声训的办法解释死亡的本质——油尽灯枯、形体与魂魄相离。
既然说到这里了,就由死字来谈谈“死生”观念,因为前一段时间,厚街中学刚刚跳楼死了一个学生。所以多说几句。
从“死”字的造字结构及古代辞书对于“死”的诸多说解来看,古人对于死生问题的基本态度是:死亡不仅关乎死者,同时深刻地影响着生者;死亡是自然规律,一方面坦然地面对死亡,另一方面更要珍惜秉承于天地的精华之气,尽享天年。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基本观念昭示了人类对生命尊严的肯定,与千百年来支撑中国人民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精神并不矛盾,正是这些对于死亡的朴素认识才使得仁人志士在特殊环境下为了“义”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可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死”字所折射的“死生”观念的升华,而贯穿于其中的,是对于人类生命尊严的肯定。
对于各种轻生者除了扼腕叹息之外,作为一个个生命个体的现代人,或许也有必要回顾历史,思考一下生命与死亡的本质。从甲骨文“死”字的创制直到今天,几千年的时光已然流去。其间有过多少人的生生死死?有多少死者与生者诠释了这个“死”字?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了这一个“死”字?
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有:“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后有机会再来说说“死”与“亡”的区别。
我们言归正传,说说“不死” :不死指不灭亡 ,但非是指一物永 存 不 灭 ,而 是 指 生 生 不息 、薪 火 相 传 ,生 命以 有 所 更 新 的 方 式 延 续 。
“ 神 ” 与 “不 死 ”两 者 并 列 ,所 指 为 “浴 ”的 特 征 与 表现。
“是谓”,是老子在这句话中用非常肯定的词语,而不是用“如,若,象,犹等字词来表述。就称之为……或就叫……。
“玄牝”的解释
“玄”字在《老子》一书中出现了十二次。在第一、、六、十、十五、五十一、五十六、六十五章出现。指幽深奥秘的意思。
“牝”在《老子》中出现了四次。第一、二次就在本章,第三、四次在六十一章。
公牛为“牡”;母牛为“牝”;专门用于祭祀牺牲的小公牛为“特”。《大戴礼·易本命》说:“丘陵为牡,溪谷为牝。”高亨教授注释为:“丘陵高敞,阳也,故为牡;溪谷污下,阴也,故为牝。”《说 文 》 中说:“牝,畜母也。”“匕”指雌性生殖器,具 体则为阴道与子宫。此处偏指子宫 ,喻指 万物孕育 的场所 。所以 “牝 ”指 一个场 所 、 空 间 ,
玄牝 :最根本 的 、最原初 的孕育场所。“玄牝”往往成为女性和女性生殖器的代表,主要表是生养功能。
门:入 口。偏指 门户之后 的空间 ,即指 大门之后的中空。
天 地 根 :天 地 代 指 天 地之间的 万 物 ;
“根” , 树木 因 有 根 而 长 ,所 以 “根 ”喻 指 生 发 万 物的因 子。 “緜緜”緜(mián):联微也。(注:即用织帛的糸(细丝)连接起来。) “绵绵”,连绵不绝。它修饰的是 “浴”所孕育 出的事物绵 绵不绝 的样 子 。这个字用的很有意思,这种联系你好像看不到,好像又看得到,因为事实证明联系就在那里。
“堇”字在《道德经》通行本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帛书版作:堇)能行之;”
第三十五章“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勤)”。帛书作“堇”
其实堇,与繁体“漢”的右半部為同一字。“堇”的意思就是說,原始社會的時候,一旦發生大旱,人們就要去求雨。汉族是一个农耕民族,求雨变成了日常的主旋律。求雨仪式就會把一個人用繩子捆起來,然後拿去祭天燒死。因此,"堇"這個字的字形就表示把一個人捆起來的“一種樣子”。我們就能说明什么是“艱難”,而且,“堇”作爲這個兩個字的偏旁的時候,略有變形,但更明顯地表達出一個人被捆起來的樣子,下面還有人的兩條腿。就表示很痛苦的意思。同樣,所謂“勤”就是不但要出很多力,而且會很痛苦。“儺戲”“跳儺”戴上面具,結束時,要把紙人、木人放到火裡燒了。
再痛苦的事情,再艱難的事情,畢竟是爲了給大家求雨,是在和“神”對話,所以必須恭恭敬敬,非常虔誠,非常認真地去做。所以謹慎的“謹”就是這麼一层意思。
“堇”字的甲骨文可以引申出在多部古文献中都有记载的一个故事“商汤祈雨”,所以“堇”字有“恭敬”“诚心”“小心”“认真”的含义。
小结
这一 章 句 读 如 下 :“浴 :神 , 不 死 ,是 谓 玄 牝 。 玄 牝 之 门 ,是 谓 天 地 根 。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
《易传 ·系辞》日: “形而 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器 。 ” “ 伏羲 因 风 雨 雷 电 而 创 八 卦 , 仓 颉 观 鸟 兽 行 迹 而 作 六 书 (汉字造字方法: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老 子 溯源头 而 悟 空 无,此皆因器而悟道者也。故这一 章兼具道、器的特点。形而下,可译为: 溪谷因源头不枯而孕 育化出 无 穷 生 命 ,动 植 物 因 其 而生生不息。(浴:神,不死)可以称这虚空是最根本的孕 育 场 。 (是谓玄牝)而 这 门 内 的 虚 空 是 万 物 发 生 、生 长 的 因 子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由 它 孕 育 出 来 的 物 产 (生 物 系 统 ) 绵绵不绝,看不到表面的联系,但似乎又存在着联系。(緜緜呵若存)创造万物的过程中也不是那么小心谨慎(用之不堇)。
《老子》一书都在讲道化生万物,万物又重新回归到道的怀抱。老子把人类普遍的母性崇拜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人们之所以会崇拜山谷洞穴,就是因为他们赋予了它女性的生殖特征。老子以人的生殖行为比喻天地的生殖行为,以此来阐发“道”的伟大,并以此来启发人们寻找一切现象背后的规律,要实事求是,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