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地教语文,不是指把课文内容简单化,也不是“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的漫无目的,更不是“胸无点墨”的任意妄为。
曾经参加过多次赛课,从一筹莫展、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在寝室因效果不满意奔溃大哭;到有教研员帮我做教学设计,好在我勤奋好学,再加上有几分表演功底,慢慢地有了敢于上公开课的勇气,也有了一些荣誉;再后来,参加的培训多了,见多了专家、优秀老师的课堂,又多了几分经验。
这于我是成长,但也因如此,为了模仿一气呵成、流畅的课堂,我却走偏了。每次备课,我都畏惧、挣扎。
我知道,这是因为我的文本解读能力不够,再加上对学情不了解,把握不到学生的原认知水平,亦步亦趋地绞尽脑汁地备完课,结果却是费力不讨厌。
从去年关注虫虫老师,我发现她的文字言语间有和我一样的困惑,但她勤奋好学上进,又总能从她的实践经验中,又为我指点了迷津。
好了,回答开头埋下的关子。
我想浅浅教语文。
一是不想把课文内容复杂化。同一篇课文,放在不同年龄段、放在不同单元,应该承担不一样的任务,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设置目标,不会把方向打偏,也不会让课堂任务量过大,过于面面俱到。
二是吃不透的知识、内容,想法设法地弄懂,并能举一反三。我发现自己在三年级上下册初上第一单元与六七单元单元到整本书结束时,都会有这样的感悟:开始觉得第一单元的课后习题好难,但几个单元过后,才发现那是本册重点,孩子才开始接触,有难度是必然的,但我未能化繁就简,认识不到位,也是我的问题。
比如三下第一单元要求“想象画面”。我最开始是迷惑,怎样想象画面啊?学生想得出来吗?怎么操作落实啊?而我在第六单元的《童年的水墨画》才明白,根据句子中提供的关键词,把他们想象成一幅画面,再用你的语言描绘。这里一定要打开学生的思维。例如《溪边》,景物有垂柳、山溪、人影、钓竿、草地、鱼儿、笑声。什么样的垂柳,照镜子的垂柳会说什么,山溪为什么又像绿玉带,哪来的人影,人影为何会碎,鱼儿笑声又从何而来?当我们回答了这些问题,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上优美的语言去描绘,就是我们想象到的画面。甚至,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让他们说画面,看谁的画面美,谁更会想象。复杂问题简单化,再到具体落实,都需要老师能烂熟于胸,更要把握孩子当下的理解能力。
三把握好学生当下的水平。我之前上过一次,怎样将一段普通版的文字,加入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后,让文字更加生动有趣。我直接给的前后范文对比,再给出几个情景,让学生自行挑选,然后把文字写具体生动。我深知三年级孩子甚至五六年孩子都有通病——文字写不具体。
做了,但效果也不明显。因为这里面的内容并未精细化,相当于给了一块肥肉,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好一点的学生都描绘那个场景去了,里面并没有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今晚,我看了《思维导图阅读——能模仿的写作》才发现,原来动作描写的讲解可以做得很精细的,我连方法都没有给到位,就想看结果,操之过急。
我想浅浅教语文,我知道还有很多我需要反思进步的地方:家校沟通和合作、怎样提高孩子内驱力……
记录吧,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