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看到郑国城门口有两条蛇相斗,就联想到国君的更替。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初期,公元前700年-680年左右。
这二十年的时间里,郑国发生了巨大的内乱。乱到什么程度呢?
感受一下:
郑庄公有四个儿子——子忽,子突,子亹,子婴。这四个儿子,都曾经坐上过国君的位置,有的还先后坐过两次。
次序是:
总而言之,这二十多年里,郑国国君是走马灯似地换。君君臣臣都忙着内斗,无暇参与国际事务,郑国也就因此失去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从一个强国,一路衰落下去。
期间发生了很多在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这里我们主要讲一下与“两蛇相斗”有关的这位郑厉公子突。
首先,【子突】不是嫡长子,按道理是没有资格继承君位的。
所以,最先坐上君位的是【太子子忽】。
但是这个时候,【宋国】忽然横插一脚,把子突和郑国的大权臣【祭仲】抓了起来,一边向子突索贿,一边又威胁祭仲拥立子突。
面临死亡的威胁,祭仲没有办法,只能背叛太子子忽,拥立子突。子忽于是出逃到国外。
虽然意外登上了君位,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于是,子突就与祭仲的女婿【雍纠】合谋,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趁机暗杀他。
然而,这个事情,被雍纠的妻子【雍姬】(也就是祭仲的女儿)知道了。
怎么知道的?历史上没有记载,这里面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雍纠心里藏着这么大一个事儿,又要负责操办暗杀的一切事宜,行为上肯定是会出现许多反常的细节。
而他要在郊外宴请祭仲,这个事情,是公开的。雍姬肯定会怀疑,为什么宴会的地点不选在国都之内,要跑到荒郊野外?是不是有什么阴谋要避人耳目?
可一边是父亲,一边是丈夫,二者只能择一。雍姬自己拿不定主意,就去问了她母亲。
母亲回答了一句千古名句:
注意看,在和母亲对话的过程中,雍姬完全没有提及自己对这个阴谋的猜测,她只是简单地抛出了一个选择。
而其母应该也是敏锐地意识到:这次对话不是闲谈,女儿此刻内心正在做一个艰难的选择。于是她给出了如此斩钉截铁的回答,迫使女儿做出抉择。
雍姬听罢,就跑去对父亲祭仲说:
祭仲是个人精啊,稍微一点拨就明白了,于是抢先杀死女婿雍纠,陈尸在池塘边。
这段故事后来广为流传,主要是因为雍姬母亲输出的价值观——“人尽可夫”实在太过超前、太过开放。
不过故事里还有另外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点,如果仅按照历史的记载来看,祭仲这一家人的对话,像极了猜谜游戏。
接着往下说:
郑厉公子突载着雍纠的尸体出逃,一边逃一边骂:
子突逃亡后,祭仲又将当年被赶跑的【太子子忽】迎请回国,继任国君。不久后,子忽被国中一位名叫【高渠弥】的臣子杀害。君位再次空虚。
祭仲又拥立了【子亹】。但子亹才做了一年国君,就被【齐襄公】杀死。郑国的君位继续空虚。
祭仲于是拥立【子婴】。
子婴在位十四年,第十二年里,祭仲去世,两年后,子突带兵杀回国中,到达大陵时,俘虏了郑国大夫【傅瑕】,授意傅瑕杀死国君子婴,遂取而代之,结束了郑国长达二十年的内乱,成为郑厉公。
这段时期郑国国君的更替,列张表会看得更清楚:
了解清楚背景后,下面就是“两蛇相斗”的故事了。
就在子突攻入国都的前六年,也就是子婴还在位时,郑国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六年后,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听说子突重登君位,就想起了当时听说的这件稀奇事。
这一块我看了也有点纳闷:
本来蛇打架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会被记录下来,而且竟然还传到了鲁国人的耳中。
一种可能是因为这两条蛇选的位置比较特殊,刚好在城门处,又打得很激烈,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围观。
现在子突回国夺位了,鲁庄公听说后,再想起当年的趣闻,就开始八卦,问大夫申繻说:
申繻在《左传》中,一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形象,每次出场,讲的话都很有水准。
申繻回答:
从申繻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这类有学识的卿大夫们,对于鬼、神、妖的存在,是认可的。
但让人比较感动的是,他们对于这些神异之事的态度——不是加以利用,而是淡然处之。
他们认为国家的兴衰、人的祸福,更多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非这些外在的意象。所以比起祭祀鬼神,这些贤大夫们,会更重视修身养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