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讲到四种生存姿态中,如何产生一些转化呢?
如果讨好型的人能够在生活中增加一些对自我的觉察,意识到关注自己的需求像关注别人的一样,就可能带来自我价值和平等性的体验。
而责备型的人,若能增加一些对他人的觉察,而不是责备和评判,这样会使他们内心的空虚转变为自我确认和对他人的接纳。
超理智型的人,增加一些对自我和他人的觉察,以便将自我的情感,感受和身体意识与才智融合在一起,更加完整。
打岔者,增加一些对自我、情境和他人的觉察,在合适的情境中发挥出他们灵动的开创性,创造性,与当前的实际相结合。
所以这些改变,其实都是从觉察开始。
不管是觉察到自我内部,还是他人或情境,都是完成转化不可缺少的一步。
转化的过程
萨提亚把人们对“自我”的体验分为6个层次水平,如下:
一,渴望
渴望即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需求,比如希望得到关注重视,或得到尊重。这都是作为人,发自灵魂的本能需求。
二,预期
预期也就是对事情的期待。你喜欢一个人,就期望TA会能在重要的时刻陪在你的身边。
期望TA能与你一起分享你的喜悦与难过,一切的一切。
三,知觉
知觉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认知,信念。如果我认为迟到是不好的,我就会每天都准时到达公司或学校。
四,感受
感受是人们内心产生的情绪、感情。被人不理解的时候必然是委屈和失望,实现了期望以久的愿望将会是兴奋和激动的。
五,应对
应对模式是一种防御性的生存机制,在压力情况之下,会表现成四种生存姿态。
六,行为
萨提亚的方法是在这6个体验层次上做工作,不管从哪一个切入点入手都可以。
通过引导和指出问题,让人们认识到自身在这6个层次上。是怎么加工自我的内部信息的。以这样的暴露个人内在加工过程的方法,让人觉察到自我的本质信息,到最后带来实质性的转化。
这种方法已经是涵盖了《思维改变生活》中的认知行为疗法以及情绪ABC理论。
改变的过程
萨提亚在她的理论中,把改变也分为6个阶段。
1、现状。
2、引入一个外部因素。(他人的指导、一种思想认知、一个知识体系、一个新的有利环境等)
3、混乱(混乱这个重要阶段,需要认识到。只有经历混乱才能带来良好的整合,所以混乱是改变中必不可少的。只是时间长度的区别。)
混乱意味着系统现在正以某种我们无法预期的方式运行。我们需要将恐惧和焦虑正常化。
4、整合。
5、实践。
这个阶段我们要尽量创造一些支持系统,比如环境提醒的支持,家人的支持等。
6、新的状态。
6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建立在上一阶段基础之上。它们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而可能是反复的,复杂的。
其实,人生不就是一个改变与发展的过程,不是吗?
萨提亚提到在改变中,有两个重要的障碍:
第一个,任何要求你否定自己感受的规则。
这种规则通常会导致不能整合、缺乏兴趣和空虚感。进入死胡同的感觉。
第二个,任何使你相信自己无法改变的感觉。
生活中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有就要警惕了,这会让你前进的脚步变得很沉重,而最终难以继续。所以觉察到这样的感觉也是很关键的。
参考书籍:《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