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制定的三步围剿战略顺利实施,基本肃清了江西、福建、湖广和两广境内的匪患。正德十三年三月,王阳明给明武宗上《乞休致疏》,希望休致回乡。
在等待朝廷答复的日子里,王阳明并没有闲着。至五月,他完成了对提督都察院衙门的修缮,其中专门增建了射圃和观德亭,以供四方学子研学之用。
王阳明在《观德亭记》中写道:“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他把治学比作射箭,提出了“心之不存”的五种现象,即内心躁动,则妄为;内心荡漾,则视浮;心志不坚,则气馁;内心轻忽,则貌惰;内心骄傲,则色矜。总之,心之不存,则不学。
为此,他又提出了七条治学之道,即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弛。
射箭要对准靶心,靶心相当于人心,治学就是要得其心。
六月,王阳明在雩都刊刻了《朱子晚年定论》,由弟子袁庆麟作跋。
七月,王阳明序定《大学古本》和《中庸古本》,并分别作《大学古本傍释原序》和《修道说》两篇序文。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阳明在《大学古本傍释原序》中把“诚意”总结为《大学》的核心要旨。他说,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功夫下到极处,就是“止于至善”。正心,就是回归心的本体;修身,就是正心的过程。诚意,对自己而言,就是“明德”,对他人而言,就是“亲民”,对天地万物而言,就是“完备”。
“至善”,是心的本体,岿然不动,只有动了以后,才会产生不善。所谓动,即指诚意之“意”;格物之物,即是“事”。诚、格,都是动词。格物为了诚意,是达到诚意的功夫,就是修正不善之意动,回归岿然不动之本体,这就是所谓“止于至善”。
不以诚意为根本,只强调格物本身,那是“支离”;不从“格物”出发,空谈诚意,那是“空虚”。朱子把“敬”作为圣门第一要义,实属画蛇添足;朱子把《大学》分成经与传,又使《大学》变得破碎。
王阳明申称,《大学古本傍释》就是要恢复圣人作《大学》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