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在面包店老板娘挑衅式的揭穿中直转急下,Eris瞬间从家乡的温柔乡里清醒,仿佛在被丢向水面的那一刻,猛地被拍打了一下脸,她咬着牙斩钉截铁地说:“我快忘记了……这个小镇本来的样子。”
电影讲述一个50年代,一个在家乡找不到工作、只能在每个星期天去尖酸刻薄的面包店老板娘那里打工的爱尔兰女孩Eris, 在姐姐认识的神父帮助下前往纽约,在百货公司工作,一开始对纽约的冬天极不适应的她,通过自己的勤奋好学通过会计考试,也收获了意大利裔水管工Tony的爱情,但姐姐突然的死让Eilis回到了家乡探亲,并且接替了姐姐的会计工作,还得到了“高富帅”Jim的爱情,但很快就被刻薄的老板娘揭穿她已婚的事实,Eilis一气之下想起了自己当初正是因为小镇的保守和闭塞而离开家乡的,最后还是毅然回到了纽约。**电影看下来,有两层共鸣:
一是我对Eiilis的“纽漂”生活,特别是Tony之于她在纽约生活里的象征意义。
二是我对Eillis重回心心念念的故乡,最后还是被现实从故乡温柔梦中拍醒的经历。
剧中的Ellis, 年纪大约也是与我相仿,年轻单纯,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里“百货公司-夜校=寄宿家庭”的三点一线中孤独奋斗,这是我对剧情产生的第一层共鸣。
而在Eillis三点一线的生活里最终出现了改变——Tony让她的生活里有了舞会、餐馆约会和海滩度假,甚至有了一个踏实温暖的家,但在我看来,Tony作为纽约精神的象征大于爱情本身。
表面上看,Eilis是因为和Tony的婚姻而回到纽约,而真正召唤 Ellis回到纽约的,其实正是纽约生活的精神——要上进就会有空间,敢打拼就会有未来,而Tony只是其中的象征。即使出现的不是Tony而是别人,但Eillis这样孤单而上进的女孩,在陌生环境里对自己友善、共同上进追求的人也同样会产生共情。
然而,剧情在面包店老板娘挑衅式的揭穿中直转急下,Eillis瞬间从家乡的温柔乡里清醒,仿佛在被丢向水面的那一刻,猛地被拍打了一下脸,她咬着牙斩钉截铁地说:“我快忘记了……这个小镇本来的样子。”
而这正是引起我第二层共鸣的地方:Eillis毅然告别了家乡广阔而宁静的海岸,舍弃了风度翩翩的Jim、留下孑然一身的母亲,让我心塞地感觉到第二层共鸣:
远离家乡的人在他乡刻骨铭心地牵挂着故土的人和物之后,最终却在现实中从温柔的乡愁梦中醒来情感的留恋与现实引起的厌恶,让人夹杂在其中心酸不已。
作为一名小城青年,每次回到在情感记忆中延伸出一片连绵温柔的家乡,却常常不得不感受到那种落后、保守,以及现实空间和未来期望上的双重压抑。但是故乡上有着牵挂着你并让你牵挂的人啊,在转身的一刹那,虽不说撕心裂肺,但也感觉到在两面煎熬。
就像Eilis在晚饭时告诉母亲,自己已经结婚、明天就要动身回到纽约时,我以为母亲会失望地恸哭。然而,母亲平静地问她,对方对她好不好,然后她站起来,不动神色地克制着说道:“我不想要明天告别,所以就在今晚睡觉前就告别吧”,拥抱了女儿,然后,转身走进卧房。这一去,大约就是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