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八点就洗漱结束躺着,一直到现在没有睡意。脑子里面像一团乱麻,从早上醒来到现在,没有消停。合上日记本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这一天没有理顺就算关掉手机还是睡不着。索性起来写东西,罢了,就随便谈谈“幸福”这个话题。
---------------------------------------------------------------------------------------------------------------
日记本里面有这样一段摘抄:
“欧洲人本能地从‘我’出发,崇尚参参多态的幸福路径,而国人的意义和幸福感似乎都仰赖于外界的认证和比较——‘我’不是目的,而是被审视的对象,‘过得好’不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而是能否跟大多数人一样,最好还能形成碾压性的优势。”
不太记得从哪里“偷”来这段话,可能当时看到这段话时一定是被刺痛才费力地搬在日记本里。今天重读这段话,感慨颇多。嚼别人吃过的东西着实不太美味,就当它是餐前的小菜,用来开胃,好打开味蕾吧。
一、无所不在的比较
“你看看XX,再看看你。跟人家学学!”
这句话听来耳熟,大多数中国孩子都活在”那个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中,我当然不能幸免。几乎是怀着庆幸的心情庆祝自己终于脱离了这个被家人强行塞过来的比较环境,甚至带着一些同情看着此时尚年幼的弟弟顺利成为全家人的靶心,每一个成年家庭成员都想站在他面前居高临下地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教训或者”安顿“他几句,好像从他们口中说出来的那些话真的拥有某些神奇力量能让年幼的人醍醐灌顶。我想他和彼时的我一样,表面上露出天真无知的表情,心里暗自嘲笑这些成年人的可悲——他们为什么可悲呢?因为他们只能通过对小孩子显示威严来获得从同龄人那里得不到的自我满足感。
为什么大多数的父母都将目光聚集在方圆几公里圈子内的“别人家的孩子”呢?原因也简单,因为在这个生活范围内可供拿出来做对照物的也只能是别人家的孩子了。父母总是很聪明,他们的聪明体现在对“比上不足”的明确上,换句话说,父母当然清楚自己的能力上限在哪里,只要不往上突破,把目光落在周围的人身上,或者再往下看一下,就不会显得自己失败。这种聪明人人都有,人人都会在某个时候和自己妥协。
为什么大多数父母非要比较呢?我想可能存在这种情况:比较并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至少多少要考虑一下孩子被动地被放在这种尴尬的比较下可能会产生的心理问题。父母之所以要不断进行比较,最初可能是出于想获得某种在教育子女上的成就感,因为这种成就感并没有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凸显出来,这时候父母显得对自己格外宽容,他们不会主动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身教育能力的欠缺上,而是聪明地将原因归结到可怜的孩子上。“你不如别人,是你不够用功,不够努力。”被忽略的真相之一是,父母也是那个不够用工、不够努力的角色。可怜的孩子置于中国大家长的威严下怒不敢言,就算是意识到父母的认知上存在问题也无法积极地和父母沟通。必须承认作为孩子我们很难被认为是一个拥有完全心智的、完整的人,因此父母天然地认为我们“只是孩子”,这造成了身份上的不平等。真可悲,我们年幼时甚至都不能被认为是一个拥有独立意志的人被平等对待,更可悲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沦为父母的附属品。他们不知道的是,或者还未清楚意识到的一点是,从脱离母体的那刻起,我们便完完全全独立出来了。
这种比较将伴随着我们一生,如果父母仍然停留在那个角色不愿继续成长的话,这种比较会变成一堵横在父母和我们之间的墙,比较项每增加一项,这堵墙就增高一点,直到有一天,父母发现我们已经完全地离他们远去时,他们又找到新的说辞来宽慰自己:“翅膀硬了,听不进去老人言。”真希望中国的大多数父母能够去比较自己和别人父母的差别,而不是只看见作为比较对象的我们,和那个被我们无端投去恶意的“别人家的孩子”。
要么就不要进行这样那样的比较,可能中国的孩子和父母也许能积极沟通呢。
二、无所不在的对手
在上面一段中我似乎是怀着对中国大家长的情绪把父母写得不堪入目。当然,父母也不总是站在我们对立面,我承认这样写多少心里有点过意不去的。
现在我要把枪口朝向我们自己了。
刚刚从家庭建立的比较体系中突出重围,我们毫无意识地把自己置于新的比较体系中。那我自己举例(要敢于对自己开枪),从小学到大学,我给自己树立了无数的假想敌,这些假想敌可能是班上某个成绩和我差不多的同学,学校里面某个高挑的女孩子,或者是某一个偶尔认识的优秀的同龄人。“竞争无所不在。”“比较无处不在。”这种随时随地发生的比较真的是出于无意识吗?
我不敢苟同这种无意识的解释。直到现在我才有勇气直面自己,去探究这些行为的根源。为什么无时无刻在和“他者”建立比较?和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也试图在这种比较中寻求某种“满足感”。为什么要寻求这种“满足感”?
尝试分析了一下,就我自己而言,根源在于对自己的不满意。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是不会通过和他人进行对比进而肯定自己的。只有内心尚不自信的人对来自他人的评价表现出过多的在意。“比较”的结果就是一种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对自己进行衡量。如果评价比预期差太多时,我们甚至会对比较对象产生敌意,这种可笑的敌意就这么产生了,别不承认,我相信人人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结果是怎样呢?我们从来不会从和别人的比较中得到幸福。即使有时候我们通过某种比较发现的确有一些方面我们存在优势,可是正当我们沾沾自喜时,突然来了一个新的比较对象,在这里我们没有呈现出任何优势,这个结果带来的必然不会是平和幸福了。
三、幸福为什么这么难
“幸福为什么这么难?”
这个问题太多人想问。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先回答一下”什么是幸福“吧。
我也没有答案。我无法回答幸福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也许我可以尝试回答“苹果是什么”、“羊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毕竟我可以拿一个苹果从它的物理性质上来进行描述,也可以对羊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但是“幸福”,我实在想不出来怎么描述它,它是什么呢?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用“通往幸福的路径”这样的词句呢?打个比方,宗教里面教徒们都想死后上天堂,天堂在哪里呢?至少人们现世是看不见的。对教徒来说这不意味不存在”通往天堂之路“。
”如何到达天堂?”
“行善。”
这个比喻可能也不那么恰当。对于幸福这么形而上的东西,我也实在想不出来更好的比喻了。毕竟对我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不管在哪里都接受生活就是充满了这样那样的残酷真相,存在本身就内涵着复杂本质。停止把过多的目光落在“他者”身上,将更多的精力用来经历自我的成长可能会离幸福至少不那么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