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小家伙却调皮了!竟然不肯穿裤子!把穿着蓝白色底裤的下半身塞进被窝,不肯出来。洋洋妈连哄带骗、百般武艺均无济于事。我听到妈妈说话的,感觉她的方式效果不好,因为妈妈用正向思维去沟通,如:不穿裤子的小朋友好丑哦!老师和同学不喜欢不穿裤子的小朋友!效果肯定不好。于是,我出马了!
我来到小家伙面前,只见他故意在耍脾气,扭扭捏捏,还“呜呜呜”地装哭。三岁多的小朋友一般都是这样子的吧,可能平时有妈妈的宠爱的原因,小性子比较容易激发出来。
“听说有小朋友连裤子都不穿了?我要看一看先~”我故意声调提升,逗着他欲笑装哭。
“听说早操比赛的领队都不穿裤子,只是穿着底裤在领导做早操?好看吗?”我故意作出想像的样子。
“我要看看那底裤有多好看,竟然不想穿裤子……”随后,我故意去做掀开被子的动作。小家伙有点焦急了,赶紧捂住裤子。
“哈!我看到了白色的底裤!羞死人了!”我故意捂着脸,眯着缝看着他。
“是蓝色与白色的!”装哭的声音没有了,更多的互动的气氛。
我赶紧趁机挑逗他:“没有穿裤子的小朋友,我要给他挠痒痒!”
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在这种嘻嘻哈哈的环境下,小家伙顺利穿上裤子,给了我一个吻别,让我上班去了!
早上在朋友圈发现知名教育专家冉乃彦老师的推文,甚是激动,与我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父母的成长。
《英才成长在家庭》是一本正在筹备出版的书,冉老师对书本的九章都分别进行了总点评。每一个点评都能触动我的心灵。以下是冉乃彦的总点评: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家长要想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认识自己的动力,也就是觉得“认识自己”非常必要。在《我经常伤他的心,他仍那么爱我》中,“这位爸爸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经常反思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做爸爸的能力,”“作为中国的家长,能放手让孩子做决定,自己只参谋,已经很难得了。但整个过程中他仍然是在和自己斗争,而他的思考更有价值:事实不重要,孩子的感受、被尊重更重要。这样的陪伴,才能共同成长,特别是家长的成长。”作为家长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他认识到:“所谓的陪伴孩子成长,不是父母陪着孩子才能成长,而是父母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主体是父母的成长。”他的这个认识符合马克思讲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双方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的家长有一个重要特点——“嗅觉”灵敏,能够自我觉察。
小北树童的资深幼儿教育Rachael老师也有感触:我们作为大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以俯视的权威角度把关注点全放在孩子身上,很少去认识自己。教学相长,教育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能够认识到自己很难得。
事实上,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具备客观认知自我的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自察力,持续对自己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区分厘清目标,还原事情的真相,从而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败、烦躁与茫然。 在这方面,我理解的自察力,其实就是自省能力与行为指向的结合,尤其是在陪伴孩子方面,更为适合。高质量陪伴孩子需要我们悉心的照顾,而这种照顾绝非宠爱、溺爱,也绝非一般意义的示范与告知,是激发孩子全面发展的动力,充满着引导孩子正面思维的技巧,洋溢着家庭温馨的爱。
晚上回到家,与小家伙疯狂地玩了将近1小时,通过我的观察与引导,这1小时里小家伙是十分开心的,而且还很有创造性。
亲子阅读了几本书,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苏斯博士的《Green Eggs and Ham》、《Hop On Pop》,这两本很拗口的书,我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朗读,很有节奏特色。现在才真正在发现,这些看似无厘头,却总能抓住孩子的心的书,书中一些在我们大人看来荒诞不经的情节,在孩子那里却有无限可能!难怪目前小家伙喜欢这两本书,以前真的是太疏忽了!这段时间要多读才行。
同时,我们也玩了一个Catch And Throw的游戏,就是把一只小鲸鱼扔起再接着的简单至极的游戏。只是过程中,我融入了很多规范性动作,比如:做好的,对方要真诚地表扬、点赞,并做拍掌击拳动作;没做好就是输了,不能玩,要做好才能玩。这是一个新的游戏,小家伙玩得十分开心,很多无厘头的动作与声音均能让他笑声朗朗!小家伙按要求做得很到位!
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父母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