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我习惯每天、每月进行自我总结。文字虽然稚嫩无序,但可以很好书写内心活动。因为某个活动打卡缘故,慢慢的,没时间提笔,提笔不知道写什么。一个好习惯就这样“远去”。
进入猫群后,心想可以趁机回归总结。但是,会发现,两种输出给自己的感觉不一样。前者是一种再输入,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分析完填回去,用的是作者思维。后者是输出,表达思想,需要读者思维。
还没学会转换自如,文字变成“四不像”。可能内心把“晨读感悟”当作之前每天总结的替代品,所以写不出“读者思维”文章。但是因为借鉴一些写作方法,作者思维也无法尽情释放。
今天的晨读文章提及写作六项内容,我想借此分析自嗨型,或者说“自我反思”写得爽的原因。
明确目标 确定读者 头脑风暴 组织内容 拟定初稿 修改成稿
第一,明确目标。
自我总结的文,目标就是把自己内心活动表达出来。不管写出来怎样,这类型的文字,主要是让自己回望过去的路,想好接下来的每一步。
心里别扭的,把它捋顺了;想不通的,将它分析不同原因;逃避恐惧的,鼓励自己多看一眼。
第二,确定读者。
读者就我一个,所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太多约束。但是,往往当自己放宽标准后,思路会清晰许多,文字内在的逻辑关系会更加紧凑。
同时,因为考虑到自己日后翻看的方便,自己写的时候,会分类写,比如家庭、生活、学习、工作。
第三,头脑风暴。
这基本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进阶版。
同时是我喜欢这类型文字的重要原因。当自己想写一篇“自我对话”的文章时,有时候因为平时没机会写出来,憋到这种时候,思路往往会喷涌而出,而且会冒出一些金句。这种时候,“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该写的总会写出来的。
第四,组织内容。
如果当天或当月有什么与上期相比,新鲜或好玩的事情,那基本就是主体部分了。
比方大一时,每天都写不完的,社群、作息时间、班级活动特别多。而在我准备工作时,文字的内容倾向于求职的思考。
第五,拟定初稿。
之前还有好习惯,散步于我不单单是微运动,还是自我分析的渠道。我会在散步时,捋一捋有什么特别想写的,必须记录的内容。在真正写的时候,会把内容穿插在各种类别中。
第六,修改成稿。
写给自己看的文章,基本是初稿等于成稿。这也是在输出时不善于修改的原因。
我写完会看吗?会的,我会在写完第二个月的信件后会看上一个月的,在一年总结时会看整一年的。成稿于我来说,是写完那一瞬间。之后,文字于我是一种回忆和反思的媒介。
不过,现在的我没有之前的好习惯。比较可惜。这算对之前文字的总结。现在写不出当初的感觉,也没法写出符合读者思维的文字。
但是,正如平台论所提及,“在平台期最重要的是保持练习”,我仍在尝试,继续学习,如何用读者思维写一篇文章(这篇不算)。做好过程积累,然后等着时间。
今天参考的书籍:《完全写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