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本为本”的意识是十分顽固,正如材料中的私塾先生把教材当圣经来使用,认为书上有什么我就讲什么,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写,写进书本的都是正确的,他不会把书本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处理,合理运用到生活中,以致在殡葬的时候出现了这场闹剧。我们现在有些教师也把自己束缚在教材中,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掰开揉碎,繁讲细致,生怕有点遗漏,认为只要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单调、沉闷。
现代课程理论强调的是教科书与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构成复杂开放的系统,因此教材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而不是全部材料。新课改的精神告诉我们,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等,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些新的课程理念是许我们重新认识教材的“法定”性质,只强调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必须冲破教材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应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沦落为教材的奴隶,既要运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不依赖教材。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听到朋友的夫人,责骂拆表的孩子之后,连连摇头说:“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他亲自到朋友家里把小孩领出来,带到修表店,看师傅修表。陶行知对那位夫人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1元6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工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由此看出只有将生活这本教材灵活的运用好,并将书本知识融汇其中,才能更形象直观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敏锐的观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内容、时代的“活水”来充实丰富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就应具备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其实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的环境,教学设备设施,自然和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等。只要我们留意生活、敏锐观察、丰富的生活积累,将成为我们教学中信手拈来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只要我们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为神奇,使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超水平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