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和自由》第十一章有感
文|80后奶爸
第十一章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本章主要就是讲了当孩子的心理和意志具备了发展的内在条件时,就有了追求独立的冲动。文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说明,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儿童独立的权利。
< 一 >
文中的一个例子是2岁多的小女孩要自己剥红薯,但妈妈不让,觉得孩子毛手毛脚剥了不卫生,最后帮忙剥好给小女孩,但小女孩不吃了。其实小女孩要的是剥皮这个动作,这个过程,这是她内心的需要和心智发展的需要。这点我很赞同,再三个月小A就3岁了,她现在要自己剥鸡蛋皮,我帮她,她还不让,最后她自己剥好后并没有吃,就把鸡蛋给我吃。她其实就是想自己感受一下没做过的事情,并不是想吃东西。
就拿穿鞋子来说,一般情况小A都要自己来,而且很经常左右穿反了,我们一般会提醒她一下,如果她没有想换回来的意思,我们也不会一定要让她换,就这样出门了,我们相信她要是觉得不舒服,她自己会换回来的。
所以文中指出儿童的成长,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思维上,都是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他为着自己的独立会冒很多险,会进行各种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阻止了他,那么对这个人来说他就没有了自由,也就没有了独立。没有了独立,也就没有了真正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
< 二 >
蒙特梭利举了个普通工人的例子:工人在单位特别能干,但一回到家却把老婆当“仆人”来用,也就是在上司面前他被抑制,在妻子面前放松了,表现出真实的一面。这例子说明这对夫妻的童年成长不独立也不自由。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独立程度来使用自由,而这一切又基于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当他是孩子时,父母给予的爱和自由是一环连着一环的。而这里的自由是一种品质,有了这种品质,我们才能作为一个人而存在,才不会在思想和意志上丧失做人的权利,才不会受奴役。
也就是说,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试错,自己去感觉,去感受,没有必要把我们成人认为好的经验强迫孩子接受。因为这都需要一定的过程,我们一下子给出的东西,他们也不一定能接受,最后还是得靠他们自己去体验。但如果我们经常强迫孩子接受,那孩子就有可能跳不出成人给他设的框框。(在文中并没有用“可能”这词,但我觉得孩子还有一种可能是,他自己通过后来的学习也可以突破之前的条条框框。我们总不能什么都让原生家庭来买单。)
< 三 >
很多“奴役”我们做得难以觉察,这一部分恰恰又表现在我们最看重的“教”的行为中。文中的例子是,一老师发现孩子没把鱼画在河里,而是画在天上,然后就教孩子画画时先画一条地平线,其实孩子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地平线,这老师一下子就“教”坏了,孩子的创造力就会受影响。现在的小A也喜欢这里画画那里画画,一般情况我们也不会去管她画了什么,或者怎么画,反正无论她画什么,我们都说好,当然如果能具体表扬一下就更好了。上次小A画了个苹果,我老板就表扬她会画果蒂了,虽然她画的也不怎么像苹果。
其实很多概念孩子还不知道,而更多的时候是我们也不知道到底他们知道了什么概念,这才让我们的”教“变得更难。但我们可能经常交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表达他们的想法,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怎样去教孩子,更准确地说是跟孩子共同学习。
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尊重孩子,虽然他们还没独立,我们还是尽量当他们独立去对待。那什么是爱,用文中的话说,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由自由走向独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