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读的这本书,读完只觉得心里很堵,像噎着了一样。
大多数的女性作家的笔法都比较细腻,像用毛笔写字。
而林奕含是在用尖刀刻字,切开人最柔软的部分。
从社会的角度,这部小说讨论了儿童性侵和家庭暴力两个社会问题。
而作者的文笔有一种破碎的美。
每个角色似乎都被剥离出道德伦理和社会准则的束缚
“世界上俞是黑白分明的事情俞是要出错的”
美与丑、善和恶。
都以一种很微妙的方式在被衡量着。
房思琪是一个十三岁的女孩
她被补习班老师李国华长期性侵,最终精神崩溃。
这部小说根据作者自身的亲身经历改编。
遗憾的是,在巨大的痛苦下,她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思琪最大的痛苦,来自于外部的世界
而这也是我们社会面临的痛点
一方面,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里面都缺乏系统、科学的性教育。
“我们家里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是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
思琪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还没开学。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
而家庭和学校对于孩子三观的塑造是至关紧要的。
这种教育的不平衡,难免会出现问题。
很多的学者致力于将理想变为现实
但仍然面临着相当大的社会阻力
2017年三月,杭州的一位网民发帖说看到了一套尺度很大的性教育教材,
而这套教材实际上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开发的,叫做珍爱生命。
这套教材经过了大概近十年的研究论证
虽然后来这套教材收到了很多家长和主流媒体的支持
对于部分家长来说,由于自己本身成长的过程中也没有接受过类似系统的教育,一时间也很难接受。
迫于压力,一些学校还是选择收回了教材。
对儿童进行科学、全面的性教育,绝对是预防性风险的最好方法。
一方面,可以教会男孩尊重女生、保护女生。
另一方面,可以教会女孩怎么保护自己,同时理解男孩。
肯尼亚对于儿童的防侵害教育:
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于性的禁忌感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也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维护个人权利的成本过高
难以承受他人的流言蜚语
迫使更多受害者保持沉默。
“家丑不可外扬”是我们常听见的说法。
但受害者人往往迫于情面
处于维护个人自尊心和面子
而选择一直保持沉默
促使施暴人抓住了受害人的这种心理
进而使施暴行为变得更加猖狂
“他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连她自己都觉得自己的错。罪恶感又会把她赶回他身边。”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李国华正是利用了思琪的这种心理肆意地击垮她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
没有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更没有学校的帮助,
思琪的世界就这么被扭曲了。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什么地方歪斜了。
另外,受害者无法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和法律援助也是社会的一大痛点。
日本纪录片《日本之耻》
讲述了日本女性佐藤诗织
公开控诉日本首相之友敬之强奸
并把对方告向了法庭
轰动了整个日本
对方不单单是单纯违反别人的意愿,
同时也是有权的人对弱者的欺压。
并且很多性侵事件都与熟人作案相关
在受害者进行申诉的时候
落后的法律、救助中心和司法程序
往往会使受害者们会受到第二次伤害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受害者选择沉默的原因
李国华作为思琪的老师
只用“温良恭贤淑”五个字就打发了她
利用她的自尊心和羞耻感控制了她
同时,权力的滥用也是罪恶的源头
本来警察的检方已经对山口发出了逮捕令
但是在最后的时刻却被叫停了
经过五年的抗争,伊藤终于打赢了官司
作为日本女性来说,她是相当幸运的
她受过欧美的教育
同时职业又是记者
所以她有更多的发声渠道
普通的日本女性的处境就更难了
在日本警察系统里,女性警察的比例仅占整体的只有8.1%
而职位较高的职位中女性的比例更加少
前段时间时间热议的电影《误杀》
正是讲述了未成年性侵和权力滥用所导致的家庭悲剧
而这种悲剧,可以是双向的,也是具有传染力的。
而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往往认为女性是更为弱势的一方
社会要加强对于女性的保护
但却往往忽视了在重要权力职位女性进入的作用
比如说律师、警察、法官和医生。
或许比单纯的保护更加有力
经过伊藤诗织事件之后,日本议会110年首次改革了强奸法,强奸最低刑期从3年增加至5年。2017年,日本首家支持性犯罪受害者的全国性基金会成立。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8年至2019年的两年间已经有江苏、广东、广西、浙江、四川、福建、吉林、贵州、重庆、湖北等十多个省(区、市)出现了性侵未成年人罪犯从业禁止的判决。
而全国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信息库的建立已经提上日程。
最后一点,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
很多男孩也可能是受害者
而且最令人感到不安的是
由于性别的主观印象
对于男性的保护
无论是在舆论上还是法律上都较为薄弱
他们承受的痛苦或许更深:
如果把我们自己比作一座房子的话,
每个人的社会性别是一个人的根基。
那么当房子的根基收到侵犯的时候,
这座房子就开始摇晃了。
很多受害者都会出现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当个人的精神家园被摧毁的时候,
如果他人和社会都无所作为
那么最后崩塌的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和信仰
作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和良知也荡然无存
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
无论是妻子还是丈夫
无关乎性别、国籍和种族。
没有任何人可以用任何理由
从精神上和肉体上去伤害别人
“她知道一定有哪里出错了。从哪一科开始失以毫厘,以至于如今差以千里。她们平行、肩并肩的人生,思琪在哪里歪斜了。”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我们常会听到不要探究人性的险恶
但也有不少人心甘情愿陪房思琪痛着
也想替她好好地活下去
世界上的确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真正推动我们联结的
是我们同作为人的良知
当我们如此幸运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柔和美好时
应该也要把最大的善意反馈这个世界
把阳光照进最阴暗的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