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中秋节是忙碌的,从早上起来就开始准备,哦不,准确的讲是一个星期前就在开始准备了。
对我们而言,中秋节最吸引人的不是月饼、赏月和大餐,而是所谓的玩火把(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只有我们那才有的中秋习俗),只有玩过的人才能深懂其中的妙趣和意义。
一大早起来我们就会把几天前准备好的木棍拿出来,别小看这个木棍,那可是从众多树木枝丫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需直需结实,还要容易拿放,且耐得住燃烧。为了让爸妈帮自己砍树枝,可是要答应很多不公平条件的。然后就开始找稻草扎火把,小孩子求大孩子,求爸妈,大孩子就直接自己动手。扎完还会弄点晒干的棉花,用棒槌去掉棉籽,再用煤油或者融化的蜡烛油浸湿,然后再裹上几圈铁丝,就像一个个小灯笼似的。自己的准备完毕后还不会消停,总是到处乱跑看别的同伴做的东西,然后一起期待天黑。
刚吃完晚饭,大家就呼朋唤友,一个一个相互通知,成群结对浩浩荡荡的向离村稍微远点的空田地走去,地点是白天早就观察好了的。每个人的怀里都抱着自己心爱的火把和棉球。
当第一个人把火把点燃后,整个氛围都被点然了,大家相互引燃自己的火把,然后来回上下挥舞着,火光印着大家的面容,红彤彤笑迎迎的。
一会后,各自的火把快要烧完了,但这可不是结束了,好戏接着上演。大家都很有默契,有的人去不远的地方拽几把捆好的稻草,相互架着燃烧,俨然一个小型的篝火;有的人去别人家的田地偷扒几个红薯,扔进篝火里烤;有的人甚至顺了几捆没有打过的稻米,扔进篝火里炸的噼里啪啦响……
这时候,棉球开始上场了,各自将其引燃,然后捏着铁丝的一端就挥舞了起来,一团团的火在空中飞来飞去,一个个身影在篝火旁跳来跳去,美妙极了。
笑声、叫喊声和火光融为一片。
等篝火慢慢燃尽,也是我们该回去的时候了,拿棍子支开篝火,找几个熟了的看着还不错的红薯、豆子,每人分一点,都是香喷喷的非常诱人的美食。
可能第二天就会发现谁家的红薯地被掏了几个空,谁家的豆子被揪了一把,谁家的稻草堆少了几捆稻草,也有可能自己昨天晚上吃的就是自己家的芋头、豆子,烧的是自己家的稻草……但不管如何,没有人会说,更没有责骂。
大家笑着跑着,踏着月光追逐打闹,身后的篝火堆还在跳动着隐约的火光。
现在,长大了,中秋更加在意的是家人的团圆与否,一家人完整的吃一顿自己做的饭菜,就是最好的中秋祝愿。
而长大了的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像儿时那样放肆玩闹了,那些玩火把的记忆却总也挥之不去,在每一个中秋之夜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