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做人做事业,怎么按照老子教给我们的方法去做呢?
宠辱不惊,身心不动念,就不为“下”
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对此的解释十分经典:“古之达人,惊宠如惊辱,知宠之为辱先也;贵身如贵大患,知身之为患本也,是以遗宠而辱不及,亡(忘)心身而患不至。”苏轼在多次贬谪后,又曾被召回朝廷。他在各地任上对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做出了贡献。但苏轼在官场中屡遭打压,甚至有人故意排挤他。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宠辱不惊,从容面对。在苏轼晚年的诗作中,我们能看出他仍然保持了乐观、豁达的心态。他曾写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即使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苏轼也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用豁达的胸怀去拥抱生活。
人们通常会因为得到宠爱而感到惊喜,失去宠爱而感到惊恐不安。这是因为人们把得自身视为卑下的,柔弱的,依靠别人的,过分看重外在的荣辱,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淡定。要达到宠辱不惊的状态,需要身心不动念,不为外界所干扰和影响。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外在的荣辱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身心不动念并不是指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而是指在面对得失、荣辱时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宠辱不惊,身心不动念,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下”所困扰。即使在面对一些负面事件或挫折时,我们也能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从容应对。因为不管是宠还是侮辱,都是外在的东西,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如果你有稳定的内核,面对这些淡然一笑,那你的心态就不是“下”,而是“高”。比如当你的境界到了,你对别人对你的评价就不那么在意了,只忠于自己的内心即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真正的幸福在于人的本性和德行的一致。” 一个人若总是为外界的荣辱得失所动摇,那么他的内心永远无法达到真正的平静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