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特级教师王君老师的《青春课堂》里的一句话说:好的文本解读看什么,看的是矛盾处,空白处,风雨处,速急处,闪烁处,浓墨处,呼应处,断裂处。我发觉越是全身心地投入文本,越喜欢文本细读,越能深入文本把书读厚。唯有把文本读厚,才能离课堂更近。欲得语文,必先得语文课堂。欲得语文课堂,必先做好文本解读。
张之洞说,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所谓人争气。我想化用这句话,作为语文老师的,要敢于与文本争一字之差。
于是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文本阅读中,我有了自己的想法。
一.别里科夫“怪”的真相
上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但是翻看了原著,编入高中必修五的这篇与契诃夫的原文相差甚远,也就是说我们的课文,不论是译文,还是版本,都不是契诃夫的原作了。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觉得很头疼,总感觉,要兼顾和考虑的问题太多。后来不去计较版本和是否是原作了。它就是一个经过改编,或是多个译者改成的小说,它的主题揭示的内容没变,变的只是人物对话内容,叙述者的角度和态度变弱,所以索性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文本。
整堂课的设计,我由一个主问题牵引出来,即“别里科夫身上一共有几个套子?”学生马上可以在文中找到别里科夫生活中和行为习惯上的套子,这是看得见的套子;而不能看见的套子,就是思想上的,且是数不清的。这一点学生虽找的不全,但是都能知道一点:他是唯告示和批文是从,是其执行者和维护者。学生都觉得,别里科夫身上所有的套子显示了他的怪。
别里科夫真的怪吗?其实不然。学生之所以觉得怪,是因为,他们是处于当下,并把自己当成了第三阅读者,跳出了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别里科夫,不仅不怪,而且他还觉得别人怪,与他不一样的事情一出现他就受不了。比如,听说开了戏剧俱乐部,阅览室,茶馆,他就觉得“总会闹出什么乱子”,还比如,就因为二年级的两个孩子在教室里吵吵闹闹就被强行开除了,后面还有很多事情,他不许太太们跳舞,不许全城的人大声说话,不许写信,不许交朋友,不许看书,不许周济穷人,不许教人念书写字……
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多不合常理,甚至是诡异的事情出现呢?只是说这个人“怪”,是不能解释清楚的。他不怪,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准则,并用其来指导自己生活,处事和与人相处。所以看似怪,其实一点都不怪。他一切看起来很怪的,都是用来辩护自己,“躲避现实生活”,也都是用来迷惑和辖制别人的。
别里科夫不怪,还因为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太多这样的人,别里科夫1号虽死掉了,还有别里科夫2,别里科夫3等在后面跟上来。文中说: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当在少数人服从多数的世界里,别里科夫有很多的“战友”,而那些与别里科夫式的人不一致的才被认为了“怪人”!
二.别里科夫“怕”什么?
小说里写到别里科夫的几大事件中,结婚事件最为离奇。小说的前几段,不惜笔墨介绍别里科夫荒诞,可笑的装扮。而这样的一个男子,在人类最美好的爱情面前都激不起他的一点点美好的感觉,他的脑子里想的却满是教条,满是制度,满是不合时宜,他除了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卫道士,同时更是一个可怜可悲的受害者。他被套子牢牢禁锢住了,连爱情都无法拯救他的灵魂。
全城的人都怕他,那他怕什么?他又最怕什么?
文中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还有和柯瓦连科的争吵事件。告诉我们一个真相:别里科夫害怕改变!改变就是意味着,有很多东西与他大脑里装的不一样了!要发生质变了。改变他就是让他死去。比如男人和女人在大街上可以手挽手一起走,可以一起做好玩的事情,上司和下属之间可以平等,甚至下属可以与上司辩论对错等等。当一切早已根深蒂固,早已理所当然,早已稳稳当当,人最害怕的就是改变。改变会面对许多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未知的新的领域。没有冒险精神,没有愿意尝试,和渴求更多生命体验的人,是很难走出第一步的,或者说甚至想都不曾想过。不管别里科夫是作为单一的个人还是象征着一个社会的影子,改变对他们而言都很艰难。因为怕不一样!
其实啊,别里科夫,害怕新事物,害怕热闹,而最怕的是改革!谁要试图改革,他会坚决制止,因为改革,就是要革了他的命!
三.别里科夫的“死”
小说读到最后说: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杀还是自杀?这个问题很复杂。而,别里科夫有没有死却很容易回答。别里科夫的身体虽然死掉了,但是别里科夫式的魂灵还在四处游荡。而且“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小说结尾处写到别里科夫的死是大快人心之事,其实与开头第一句是紧密呼应和相扣的。第一段写到: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才”字是说,期待他死去是已经很久很久的事了。那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总之别理科夫能早点死就最好。虽然人们不说,但是一直盼着他死去。可见别里科夫有多么令人讨厌,害怕。简直避之而不及。
然而,小说当中的别里科夫是死了。可我们现在还有别里科夫式的人,或是别里科夫式的思想吗?你会不会有自己走不出的套子,或是维护着那些愚蠢可笑至极的套子!
别里科夫或许死了,或许根本就没有离开过,他早已跨越国籍,穿越时间和时空,它就在我们身边。我想别里科夫的死,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四.别里科夫的“意义”
不做别里科夫式的人,就不会作死!那假如别里科夫来我们学校了,来到我们的工作单位了,来到我们的生活中了,你又有何感想,将会怎么做?
学生说转学,做好自己不理会他,举报他,会愤怒,会反抗等等。
我想,最有可执行力,和振奋人心的是直接反抗。直接反抗的表现就是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问学生,你觉得你是十四亿中国人中重要的一个吗?学生说不是。我说,别忘记了,你怎样你的国家就怎样,每一个“你”都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和责任,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改革者和卫道士。每一个人的灵魂的底色是整个社会的灵魂的颜色。
别里科夫出现的意义不是在于让我们觉得可笑,可气,可恨,可叹,可悲,还应该有心痛!也不仅仅在于讽刺和揭示了俄国社会当时沙皇统治下的黑暗和腐朽!这不应是作家创作的最终目的。正如伟大作家鲁迅弃医从文,以文为匕首,或以文而战,是为了唤醒中国这头沉睡的狮子,唤醒它的灵魂,引起疗救的效果。别里科夫是社会中的病态人和毒瘤,他的形象同样兼任着唤醒和疗救的任务!他的出现告诉我们自我救赎,是最大的拯救!
别里科夫的对立面是华连卡和柯瓦连科。文中介绍华连卡“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说明他们的父亲是官宦阶层,是有产阶级,但是他们却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截然不同。或者可以猜测他们的父亲能培养出这样的儿女,其父母是不是也很开明,不固守,不教条,不死板!总之两种可能都很难能可贵!而校长太太,别里科夫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教士们,有思想,很正派的“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我们!都有可能是潜在的改革者和卫道士。
一个社会需要有像华连卡和柯瓦连科这样的勇士和开拓者,去面对残酷的,惨淡的,冷漠的,甚至血淋漓的人生。他们就是黑夜里的一束光,是阳光,自由,公平,热情,他们就是创造者和冒险家!
而,世界的发展,和前进,永远需要华连卡和柯瓦连科这样的人!永远用一颗温暖滚烫的心,深情活在这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