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是上古三皇五帝道术的集大成者,《道德经》则是老子思想的大成,所以《道德经》所讲的道术,传承于上古历代皇帝治理天下的道术集成。
老子心目中的美好社会,就是上古那种天人合一的太平之世,圣王无为而治,百姓淳朴天真。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无人驾驶的汽车,循天而行,自然而然。
直至汽车行驶到“春秋时期”这个站的时候,众多诸侯国的君主都来争抢着要当天下这个汽车的驾驶员。究竟谁来当更合适呢?不知道,打过才知道,凭实力说话。
于是春秋开始,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称霸。那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成一个小国,无力再掌握诸侯国,只能任由诸侯国群起以战称霸。
老子写《道德经》,就是想传承上古道术,希望哪位雄才大略之主,掌握之后,匡扶天下。以上古之治,矫正今世之弊。
我们说治身如治国。一个人为什么会不健康呢?因为生病了。为什么会生病,因为人不正,外邪入侵导致病。同理,一个国家为什么会不太平?因为有祸乱。祸乱从何而来?从有为而来。
谁有为呢?人有为。人为何要有为?因为心有欲。欲从何而来?从万物之可见而来。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人通过心之门户眼睛,窥见世间万物,从而起了欲得之心。
第二章我们讲过,天下有道,则天下就像一个无人驾驶的汽车,循道而行。后来天道渐失,则天下这辆汽车需要圣王来掌握方向盘,以带领人们开往美好的太平盛世。
人车结合,这时候汽车开的怎么样,就取决于圣王的德。圣王的德足以载天下万物,则天下治。圣王的德不足,则开车就会出现问题。
具体是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比如本章所讲的“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不虚心实腹,不弱志壮骨,这些就是帝王出现的反面问题,需要解决好,汽车才会恢复平稳顺畅。
所以,《道德经》一直在讲,作为帝王,应该如何如何,而不该如何如何。因为如果那样做,会把车开翻,祸乱天下。正确的治世之道,应该效法道-天地-万物那样,为无为,则无不治。
一旦帝王有为,上行之则下效之。下面的诸侯王觉得,原来开车是这么好玩的,而且有权有势,可以为所欲为。不如我也去当当驾驶员看看,说不定我比他开的还要好。
所以,天下是乱还是治,最根本还是取决于帝王。帝王以无为还是有为的方式去治理天下,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圣明之君治世,长久太平;昏庸无能之君治世,短促衰亡。
无为,无为之以人道,而为之以天道。有为,有为之以人道,以人道灭天道。人欲起则有为,有为则难免出错,一出错就会导致下面的人有可乘之机,进而争权夺利,祸乱天下。
帝王如何才能做到无为而治呢?
不尚贤,使民不争。贤,古体的贤字为“賢”,賢,由臣、又、贝组成。臣者,事君也,紧跟随在君王的后面,生怕跟丢了,臣子没得做了。又是手的象形,贝,就是古人用以流通的钱。
賢,用手紧紧抓取更多的金钱,生怕一松手就弄丢了。所以贤字,本意是指多财。
不尚贤,作为帝王自身就不要贪求过多的财富,天下都是你的,还有何求呢?尚,有过度之意。上不过度追求过多的财富,视财富如水,则百姓也不会因为财富而争相为己谋利。
反过来说,如果帝王视财如命,不断搜刮民间财富,则百姓就会相应贫穷。百姓贫穷吃不饱饭就会有怨言。当整个社会都有怨言的时候,就是动乱开始酝酿的时候。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难得之货,是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人有钱了,自然会追求那些用钱都买不到的“难得之货”。难得证明是稀缺品,奇珍异宝。若帝王的爱好在此,则人们更是趋之若鹜。
很简单的道理,你的领导喜欢难得之货,下属窥见其嗜好,自然会到处寻找难得之货以讨好领导,好往上爬。往上处高位以后,下面的人也会以难得之货来讨好自己。所以窃贿成风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求之不得,则行盗贼之举。为什么人们不会以偷盗为耻?因为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风气,反而不为盗还跟不上社会的节奏。其病之根源,都在于上有所行,则下有所效。
民之争,常出于相贤,知贤非上之所尚,则不争矣,故曰举贤则民相轧。民之盗,常出于欲利,知货非上之所贵,则不为盗矣。故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
君子好名,小人好利。贤名与利货皆可欲之具。是故人以相贤为尚,则民耻不若而至于争。货以难得为贵,则民病其无而至于盗。皆由见可欲耳。
君子之所欲者,贤也。小人之所欲者,货也。我皆不见其可欲,则心不乱矣。然则不尚贤者,非遗於野而不用也。不贵难得之货者,非委之地而不收也。内不以存诸心,而外不以遗其迹而已矣。
要使民心不乱,首先作为帝王就不要现可欲,而要做到深不可测,让下面的人琢磨不透自己的心思。帝王也不透露自己的爱好,这样下臣自然不会乱动心思去奉承帝王,而是尽职守任,生怕做不好被帝王辞退。
其次,帝王要把那些能够让民心乱的事物遮蔽掉或者直接清除掉,这样无“贤与货”映射到民众的心里,民众之心自然无所欲求,自然返归到天真淳朴的状态。天下皆真,则天下何须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其心,心是什么?心是一座房子,是用来藏神的。虚心则神不亏,神不亏则神全,神全则天真合道,合道自然无好欲好争之心。
反过来,为什么民心不虚呢?因为世有可尚、可贵、可欲之事,这些事物充满内心,一直想要欲得,欲求不得,则心乱,心乱进而就会导致各种不合道的行为出现,社会自然也就浮躁。
实其腹,虚其心不是简单的指谦虚,实其腹也不是简单的指吃饱饭。虚其心则神不外驰,神不外驰则无好欲好争之心,无好欲好争之心则民复归于质朴。民质朴,是谓实其腹。
弱其志,人为何会有志,因为心有欲,心有欲望,想要得到什么东西或者做成什么事,就会产生志。志,心之所向。当心已经归于虚静,则志自然会弱。志弱则不敢强为人道,而出离天道。
强其骨,道以虚为体,以弱为用。所以合道者虚心弱志,而能够强壮的唯有腹与骨。实腹则精足,精足则骨强。恬淡虚无,精足骨强,人就会天真淳朴,笃守天道。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心藏神,而腹者心之宅,虚其心,则神不亏而腹实矣。肾藏志,而骨者肾之余,弱其志,则精不摇而骨强矣。虚其心而腹实,则常使民无知也;弱其志而骨强,则常使民无欲也。
智者知贤非上之所尚,而货非上之所贵,则为之非所利,故不敢为也。夫唯如此,则为无为,而无不治也。
人们虚心实腹而无知,不会强为人道而出离天道。无知指的是无以知人道之为,而笃守天道之真。弱志壮骨而无欲,无人为之奇欲,守天不离,以道充体,则无为自然。
人们无知无欲,即使有好为人道者,以人道之智巧伪学来蒙惑百姓,百姓也不会上当受骗。这些想要胡乱作为之人,自知无法得逞,也就不敢妄为了。
为无为,则无不治。
帝王为之以天道,而无为之以人道,以天道治天下,则天下无不治。天下为什么会乱呢,根源就在于帝王无道,帝王不守天道,而强为之以人道,则天下由治而乱。
帝王虚己合道,笃守天道,守而勿失,则德积。德越积越厚,厚到极致则为天地之大德,以其大德养育泽被天下百姓,则天下安顺,百姓安宁。
帝王做到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则天下这辆汽车,又重回到天道之轨运行。无人驾驶,循道而行,自然而然,这就是无为之世。
《道德经》系列专题,解读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以经世济民。本文是第三章,下一篇解读第四章,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附《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