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导论》读书心得一
昨天晚上了看了Peter De Jong博士的《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导论》的第一章,对我先前的咨询方法幡然领悟到是问题解决取向的助人模式,基本步骤如下,先是有关问题范围的问句,接着是有关直接和间接原因的问句,然后是有关可能的解决方法的问句,最后,还有一种问句类型,是关于感受的问句。这就是我们咨询师常用的咨询方法,可是用这种方法,我们会遇到一个困惑,就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了解了来访者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但是我们有时对来访者的问题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而无法提供科学的干预方法,或者提出的干预方法不适用来访者,而使得咨询效果无效,最后我们只能同情来访者,遗憾帮助不到他。
在这种问题解决取向的助人模式中,我们认为认识问题和解决方法之间有一个必然的联系,因为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咨询师必须做出准确的预估。所以我们会经常用一些评估工具,如人格测验、问卷等,一方面是为了尽可能详细地了解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己免于过失索赔的风险。一旦问题得到评估,大部分的咨询师会再次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有关问题和介入的专业知识,将互动转向干预。所以说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互动聚焦于问题。
而本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建构解决之道的助人模式,认为助人专业的使命为赋能案主,使其过上更丰富和满意的生活。在助人领域中,将关注重点放在案主的问题和专家的解决之道上,其实是有损于助人任务的使命的。如果工作者聚焦于问题和病理学的分类,那么案主会感到挫败,并感到自己是某些疾病的受害者或功能丧失者,例如酗酒或社交恐惧症。相反对案主赋能的意思是 “一种意图和过程,即协助个体、团体、社群,在其自身及周围发现并扩大各种资源于工具。”这种赋能观点又称为 “优势视角”,这种赋能理论的基本假设:
1、尽管生活充满艰辛,但所有人都拥有提升生活品质的能力。工作者应当尊重案主的这些力量,尊重案主选择朝哪个方向运用这些力量。
2、若案主所认定的力量能始终被加以重视,案主的动力会更强。
3、想要发现案主的力量,就需要案主和助人者间有一个合作探索的过程。对于案主需要什么才能提升生活,专业助人者对此并不具有最终的决定权。
4、聚焦于力量上,能够促使工作者远离论断和责备案主的诱惑,转而去发掘案主如何成功渡过难关的,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情境下。
5、所有的情景,即使在最残酷的情景下,都包含着可利用的资源。
赋能的概念和假设,与传统的问题解决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区别。不在把焦点放在问题上,而试图以案主的力量为焦点。
焦点解决问题的理论让我眼前一亮,有如看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睡觉前,就准备用焦点解决问题的技术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一次探寻。
(我是本人,咨询师是我的另一个角色,智者)
我:这次去我妈妈家,我的妈妈不在意我,也不在意我女儿,他们只在意我弟弟的女儿,让我很难受。从小到大,妈妈对我和弟弟的态度也是有区别的,对弟弟她温柔体贴,对我则发脾气责骂,我真的很讨厌妈妈的这种态度,所以我也很容易发脾气,和她吵架,结果她又会喋喋不休地骂,真是受不了。
咨询师:如果从1分到10分,10分是你与妈妈的关系最理想的状况,1分是完全相反的状况,那你目前的状况可以打几分?
我:打五分。
咨询师:你做了哪些事情让你能够达到这个分数?
我:妈妈在责骂我的时候我尽量不开口,因为我也知道妈妈希望我更好。
咨询师:还有吗?
我:我也经常关心妈妈的身体和心理,有好吃的及时和妈妈分享,有心事也会经常和妈妈谈,有好玩的地方就带妈妈一起去逛,妈妈生日时给妈妈买新衣服。
咨询师:还有吗?
我:我尽量不和妈妈计较,不把妈妈对我和弟弟的态度去比较,可能父母爱每个孩子的方法是不一样。
咨询师:哇,看来你对维持与妈妈的关系不仅能做到理解和关怀,更能在行动上有所表示,看来你是一个有孝心懂事的孩子。
假如有一天,在你睡觉的时候,发生了奇迹,你来谈的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第二天那你早上醒来的时候会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怎么知道问题解决了?
我:早上起来的时候,妈妈对我笑着说:“可以吃饭了”。妈妈会对我嘘寒问暖,或者嘴角露着浅浅的微笑,即使她干活也是笑着,而不是说着说那不好的。特别是当我和她的观点冲突时,她能笑着接受,如果不接受她不是劈头盖脸地骂过来,而是不吭声,或者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咨询师:这真的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亲子关系。那么为了能得到这么一个好的亲子关系,你必须做哪些不一样的事情才能达到呢?
我:妈妈是一个比较情绪化的人,她内心也渴望能得到老公和子女的关心,所以我应该多关心她的情绪感受和身体。
咨询师:“还有吗?”
我:我都三十岁的人了,在家里不要老是和孩提时代一样就知道吃喝,我应该多做一些家务活,父母抚养我们长大,我们也应该多做点家务活,为这个家多做贡献。
咨询师:“还有吗?”
我:和妈妈有观点不一样或冲突的时候,不要直接地否定妈妈的观点,或者责骂妈妈,,应该语气柔和一些,每次提意见前先说:“妈妈,你的想法也可以/我知道你是为这个家好,但我有一个更好的建议?”“妈妈,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我有自己的想法?”“妈妈,你是不是累着了/你是不是心情不好?”我这样说,妈妈肯定不会认为我也不理解她,就骂过来,而是会和我好好说话。
咨询师:“还有吗?”
我:不要老是拿妈妈对我和我弟弟(弟媳)的态度去比较,延伸到下一代,不要老拿是那妈妈对我女儿和我弟弟女儿的态度去比较,爱不是在比较中感受到的了,而是在理解和关怀中感受到的。
咨询师:“还有吗?”
我:我的心理也住着一位妈妈,如果在现实中得不到及时的理解和关怀,我心理的妈妈可以随时随刻地理解我,关心我,以后每天睡觉前,应该做一次静观自我关怀,这样就不会因为内心的空缺而去责怪亲人,亲人是我们互相亲近的人,而不是一味的索取爱的人,只有我们主动去亲近了才有亲人,否则父母和孩子,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例子常发生。
咨询师:“还有吗?”
我:没有了。如果我能做到这一些,我和妈妈的关系也能达到我期望的状态。
咨询师:我很欣赏你的坦诚、自我观察和反思能力,“你所谈到的这些方法让我非常地惊喜,看来你是一个有爱有智慧的女人。你清楚自己想要得到什么,也清楚自己怎么做才能得到。如果你能把你谈到的这五种方法能具体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你和你妈妈的关系肯定会有所改善。”
今天的交谈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
我:以前我一直困惑于与妈妈的不良关系中,不知如何改善而伤心难过,甚至逃避。可是我发现这些都不用,只会加剧我们的不良关系,但是我和妈妈的血缘和亲密关系又是不能割舍的,所以我应该积极地面对和努力,我相信这也是妈妈的初衷,只是她没有知识,只是用她的人生经验和道听途说的经验来处理问题。而我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我可以去学习,我可以积极地去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