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王老师的故事》受到读者的喜爱,现推出姐妹篇《王老师的随笔》。这些随笔正如作者本人在前言中所说的,记录了一个理科生对文科知识的理解与思考,行文清新质朴,幽默风趣,看似随手拈来,实则精心运筹,可供细嚼慢品。
王老师的随笔(九)
文/王静江
前言:一个理科生眼中的文科知识
瞌睡、疲劳与被动
——和高三老师谈学生上课瞌睡现象
最近在高三听课,普通班有少部分学生上课要打瞌睡。我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请有关领导和老师引起注意。
当时我觉得这个问题主要是学生问题,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纪律观念、自制力等等。所以希望教师加强教育,加强管理。
后来在一个高复班听一位我一向认为是很优秀的教师上课,那是一节作业讲评课。
我发现有6位学生在不同时间打瞌睡,而且他们还表现出强制自己要注意听课的表情。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不怀疑高复班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看来瞌睡是由于思维的疲劳引起的。那么思维的疲劳又是怎样产生的?我觉得是思维的被动产生的。
学生的思维只是跟着教师转,这叫做被动思维,这个过程如果没有情节的刺激,声音的刺激,很快就会疲劳的。
因此消灭上课打瞌睡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让学生长时间被动思维。
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会疲劳,再活跃一点,便是失眠。
讲述生动的内容,学生的思维也是积极的,不会疲劳。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被动思维活动中,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25分钟。
据此,若干校长,如江山中学的杨怀仁、沂水一中的唐乐群校长,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话不得超过25分钟。
唐校长甚至跑到教室里掐表检查,谁屡教不改,就调出重点中学(详见王金战学习法的书)。
这样的要求我们能做到吗?可是我们还有一些老师不能消灭“満堂灌”!
授课方法很多,我看我们这里有好多老师只习惯用讲授法,即使讲授,也是“平铺直叙式”,这是学生思维最易疲劳的一种方法。
为什么不改成“问题式”?即讲解时,用若干问题来自问自答。因为这时学生的被动思维会呈积极状态。
还有,一些老师讲解时目光散射,课堂上是一种作报告的形式,这也是学生思想不易集中的因素。
为什么不改成“谈话式”?即讲解时,你的目光注视着某个学生,就象在和他谈话那样。
如果课的内容很生动,例如田连元讲故事(中央电视台节目),连着40分钟,学生决不会打瞌睡。那是生动曲折的情节,起伏跌宕的声音,学生的思维呈积极状态。
但是有很多的课,本身就不生动,例如习题讲解,尤其是文科类的选择题、填空题,这样的课怎么上?
所以我首先提出,少开试卷讲解课(就是讲题目怎么做),这是效率最差的课。
实在要开,例如普通班,你不讲,他们就不会做,那么乘注意力集中的那会儿,你讲了,要讲得慢,讲得细,并随时问学生听懂了没有?
然后,让学生把解题过程自行写出,并拿出一个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可能一节课只做了1、2个习题,但我认为效果比你一节课讲了8个题目好。
教师总是担心题目没有讲过,学生不会做怎么办?那就需要教师精选题目,典型的掌握了还怕什么?
避免被动思维,消灭“満堂灌”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有事做,做“听”除外的事,例如让学生做笔记、课内独立作业、学生习题板演、学生朗读、学生讨论等等。
只要老师有这个意识,这些方法就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