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3、4课的学习笔记,也是该课程的正式内容。
作者从一个很特别的角度开始讲起,情绪。一个讲产品的课程,为什么正式的第一课会先讲情绪呢?
一方面,因为讲产品就离不开讲用户,用户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没有受过象产品经理那样的专业训练,在表达自己对产品的看法时,可能更多的是自己的一些情绪感受,正如我们普通人没有像厨师那样对美食的专业角度,在评判食物的时候,只是表达好不好吃,吃得感觉,比如像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之类的。
另一方面,作者认为,情绪对人的作用,就好比操作系统对于手机,而其他能力则是操作系统上的一个个APP,如果操作系统奔溃,APP是无法使用的,也就是说情绪如果奔溃,人可能就不受理智控制,能力也无法发挥。(关于情绪的研究,之后可以再进行多一些阅读,看看新的研究成果。)
作者先从所有生物都一致的底层情绪(即为“生物性情绪")说起, 而这2节课主要讲的就是4种底层的生物性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愉悦:
生存是生物的本能,所以生物的操作系统(情绪),驱动着生物的行为(甚至是一切行为),来满足自己的生存。对于一般动物而言,生存条件被满足,就会愉悦,比如家里养的猫猫,有充足的食物、适合的温度、湿度,它就会感到愉悦舒服。但作为人,不仅需要生物性的存在条件满足,我们还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受到别人的善意、被理解、接纳、尊重、重视,那才会感觉到满足,情绪才会愉悦。
而爽,是一种紧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爽。比如又热又渴好长一段时间,这是喝上一杯冰凉啤酒,会感觉很爽;比如一个团队为拿下一个单子,加班熬夜好几天,终于得标,感觉特别爽。
不爽:
满足就愉悦,不满足就不爽。比如,你睡觉做梦正香,突然被闹钟吵醒了,肯定特别不爽,这种没有满足预期、或者本来在一个满足的状态,突然被剥夺了,就会感觉不爽。 人们会用很多词来形容不爽:生气、烦躁、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等,这些不爽的感觉,本质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
做产品,就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做服务,也是通过服务建立与人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你的产品、服务有没有让用户得到满足。比如我们公司是做培训,学员通过我们的课程得到了他想要的,比如考证通过率,那他的需求就被满足了。
所以评判一个产品好不好,当用户在使用这个产品时,有没有被满足的感觉,如果没有,就是一个很勉强的产品。同样一段关系,彼此是否懂得对方的满足和不爽,如果不懂又无法给予对方,那也是一段非常勉强的关系。
愤怒和恐惧:
如愉悦和不爽是一对同生的感觉,源自于有没有被满足。愤怒和愉悦,也是一对同生的感觉,来自于被侵犯(如边界被侵犯),但因为个体的不同,对于侵犯者的体量判断不同,所以有时是愤怒,有时是恐惧。比如一只猫在自己的领域内,来了另外一只猫,感觉边界被侵犯了,它会觉得愤怒,但如果来的是一只老虎,感觉就不是愤怒了,而是恐惧。人也一样,如果是其他人来拆自己的房子,那么肯定会愤怒,如果是龙卷风来了,就是恐惧了。不同的人,愤怒和恐惧的点也不一样,比如当被偷、被抢、被打,有的人是愤怒,有的人是恐惧,恐惧的人一般会想着逃跑或者被吓到不敢动作,而愤怒会让人起来反抗。而英雄人物,在常人感觉恐惧的点,他体现为愤怒。
所以愤怒是一种恐惧,焦虑也是,是来自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无从逃避,所以是一种持续恐惧,也就是内化的焦虑,所以当自己焦虑的时候,不防想一想是什么让自己感到焦虑,那个东西真的是真是存在的吗?真的有自己想的那么可怕吗?还是自己在吓自己呢?我能采取什么行动来减少发生的可能性呢?另外,羞耻感也是一种恐惧,来自于对社会评价的恐惧,比如上台演讲,难免会紧张,担心讲得不好、讲错了,会被其他人嘲笑,这让很多人不敢去演讲,有的时候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是,这些都是对社会评价的恐惧。
恐惧是边界。比如看到火,就不会跨过边界去触碰火,因为恐惧被火烧伤,再比如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会被别人嘲笑,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局限在自己的边界里。而我自己很多时候不去和别人打交道,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就是一种对外界的恐惧。如果不跨过边界,在同一个恐惧边界内的动作区域里,学再多的知识,并不能让自己大变化。只有直面恐惧,改变人生。
恐惧和产品的关系,恐惧是痛点,每个人的痛点就是他的恐惧,难受不是,人们会为了解决恐惧,毫不犹豫的花钱,比如对衰老的恐惧,人们会花那么多钱在化妆品、营养品上;对生存的恐惧,花很多钱在教育上。得到就是一个解决认知焦虑(恐惧自己因为缺少知识,而落后,生存变得艰难)。
文中最有启发性的一点,满足(愉悦)、恐惧是这是认识自己的关键。
我们或多或少,都发现每个人对同一个点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女生逛街,逛上一天都不觉得累,而男生基本受不了。工作方面,有的人可以为准备一个PPT,而改上上百次,而有的人改了2、3次就感觉到很痛苦。觉察自己,有没有一件事,可以不厌其烦的一直做下去?而这个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上帝给我们初始化系统的密码,就是自己的天分所在。这种对某些东西感到愉快,能持续获得满足感,愿意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厌其烦,时间久了,就会与众不同。我们都知道1万小时理论,但是什么力量只吃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花费1万小时呢,大多数是因为能从其中找到满足和愉悦感,持续的满足和雨夜,才能支撑一个人持续投入一万小时。比如我的一个同事,她是女生,但对技术特别感兴趣,所以不用领导要求,她自己每天都会工作到11、12点,研究这些东西,而另外有的同事,连上班的几个小时都觉得很累,期望着早点下班。
恐惧是另外一种动力,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强大。生活中,我们也看到有些人兢兢业业,完全忽视自我的身体感受和家庭体验,一切以这件事为核心,彻底忘我,这不是愉悦,而是恐惧。
所以在看一个年轻人,如果他在工作中,既没有愉悦,也没有恐惧,基本就可以判断,他在这件事情上,不会有什么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