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长空之王》
观影时间:20230429
开篇之前,还是需要先澄清一下我的立场。作为王一博的粉丝,在观影过程中,我的脑海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我是不是根本不能抛开我的滤镜去评价这部电影和人物角色?如果主角不是王一博,对于这种宣传“主旋律”的电影,我是不是会更冷静和客观地去看待?
想要从“粉丝”的身份跳脱出来去评价这部电影是不可能的,但我会尽力客观。
首先谈题材。早些年我看《战狼2》的时候,并不纠结题材的问题。《战狼2》带给我的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那种澎湃汹涌的感觉,我现在还能隐隐回味起来。宣扬民族主义,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国家而言都非常正常,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就我个人而言,当国家和民族仍是重要的社会单位时,适当的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被需要的。
但这部片子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宣扬主旋律”的作品。
一方面,作为文科学生,在观影过程中我再次痛感科技、军事实力在今天的重要性。面对现实世界,美好的道德追求被建立在“硬实力”的保驾护航之上。这个悖论——越是想要和平,就越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让人无奈。于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安稳生活,就须得有少数人负重前行。用“刀尖上的舞者”来形容试飞员一点儿也不为过。站在这一刀尖上,是为了避免更多的人面对刀尖。
一想到当我在图书馆安稳读书,在食堂抱怨饭食难吃,在回到宿舍那一刻因疲惫而厌烦时,在同一时间另一空间,就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来守护我这些琐碎的安宁的时刻,我的内心就禁不住颤抖。
另一方面,大抵是我最近厌倦了生活的苟且才感受颇深:我对身边人的斤斤计较、自私自利、妄自尊大磨平了对人的信心,而影片中的那些人物也就离我非常遥远。张挺的那句:“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努力”让我在感动的同时又觉得失望。
我非常担忧,这仅是艺术中的超越现实的那部分。
这似乎是我第一次对艺术作品中诸如此类的人物表达这样的情绪——因为我一直以“理想主义者”标榜自己。
这种担忧并没有淹没我这个理想主义者,但确实让我产生了怀疑和犹豫。但听到片尾的真实录音,明白这个人物确有原型时,我的眼泪差一点儿又涌出眼眶。
前天晚上学习后回到宿舍和家人闲聊,这个时候的我是相当放松的——因此我开始闲谝,说着不着边际的话。无意之间有了冲突。虽然多带着玩笑意味,但挂完电话我意识到,在如温水般的安稳日子里,人对自己的行为准则也就失了力,同时忽略了修身和培养长远眼光的重要性。我明明并不主张我闲谝时说的那些观念,但言语间却避讳不了我的心窄和肤浅,更何况行为呢!
也是因此,身边人能时刻秉善行事的也就少见。虽说平静岁月里难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情,但若不注重日常言行与行为规范的合一,我谈何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呢?
再谈人物,其实这和我上面所谈的一点感想是相关的。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既中规中矩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不过我本人并未接触过太多军人,所以我的观点大概不具有参考价值。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该影片主要是通过四次飞行事件来对角色进行勾勒。
开篇中,以我国受到他国空军挑衅并回应的事件展现了雷宇的飞行才能和我国飞机制造的短板。在这里,我看到的雷宇是一个有飞行天赋和野心的热血青年。为了能早开隐形战机,他从前线退到后方,成为试飞员。
但从第一次试飞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些冒进和鲁莽的青年。他不听指挥,试飞操作超过原定计划的难度,事故发生时不够冷静选择跳伞从而丢失数据。
在第三次飞行事件中,张挺选择了雷宇同他一起试飞安装了新发动机的飞机——尽管邓放才是众望所归。由于设计问题,这次飞行遭遇劫难。雷宇在被欺骗的前提下选择了跳伞,而张挺为了避开居民区错失跳伞时机最终牺牲。惨痛的经历给雷宇带来了成长。
粗略来看,可以说第二、三次飞行的情节是为第四次所表现出来的雷宇的成长做铺垫。这一情节发展总体上可以说合理,但我觉得不够顺畅。
雷宇确实是一个优秀的飞行员,但是第二次事件中他所表现出来的冒进性格是有些突兀的。如果可以承上,那么很难启下。虽然雷宇被安排去包伞这一情节让我觉得有些惊艳(这也是我说得可圈可点之处),这是从细微之处、从人们往往看不见但十分重要的地方入手推动雷宇对事情的思考和感悟。但是仅仅因其研究反尾旋伞这一细节便想让观众认同他在背后的努力是不够的。当然,我们可以考虑到,影片中想要塑造既有技术又有专业知识的新一代飞行员,从而着意强调雷宇在航空理论和研究方面的才能。但是,从积分成绩、考核表现、甚至是人物性格上,雷宇也并不具有试飞新飞机的优先权。直到张挺宣布雷宇同他一起试飞的时候,我下意识担心雷宇还会像上次一样我行我素。
同时,邓放这一角色放大了这一不顺畅的情节。
接着是第四次飞行事件。在经历了队长张挺的事故后,雷宇沉稳了很多。根据影片中陈述的理由,雷宇确实是再一次试飞的最佳人选。
这一次发动机没有问题,但是发生了撞鸟事故。观影过程中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么戏剧性的吗”?但观影后查阅发现,这也是有真实事件背书的。
在这里,雷宇这一人物成长的弧线走到了高潮。撞鸟事件的发生无人料到,坐在后舱的邓放伤情严重,飞机又出现严重故障。但这一次雷宇挑战了自己的极限和飞机的极限,同时也明白了张挺那句“性命加使命才是我们的生命”。他没有放弃邓放,而是尝试挣脱掉反尾旋伞。
但这同时也将他们推入更危险的境况。
在飞机坠向山谷的那一刻,我意识到这无异于一场关于生死的赌博。但不知道对于雷宇来说,这一选择是赌博的意味更重,还是冒险的意味更重。后者与前者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是在了解飞机性能的前提下,带有把握做出的操作。
而邓放这一角色虽勾勒不多,但比起雷宇却更容易让人理解。或许是“成为冲突,败也冲突”,要想塑造有成长轨迹的人物角色,需要用冲突来推动发展,但是营造合理且顺畅的冲突情节并不容易。
另外,限于题材和主题,我们看到的荧幕上的空军形象必然只是片面的而非立体的。不过,仅着眼于“为主题服务的人物塑造”的话,这里的人物形象是足够的。但如果我们想真正认识一名“空军、飞行员、试飞员”是怎样的,这里所呈现出来的是远远不够的。
写到这里我还是很想说一句“瑕不掩瑜”。但是我冷静了一下,点开了吐槽该部电影的视频。如果我想要脱离粉丝视角去评价这部电影,我需要和更多样的观点对话。
在点开的视频里,那位博主刚好重点批评了雷宇和沈天然的感情戏片段。
既然他提到了,我也就直言上一段话的意思了。
在大家的期待里,空军是“热血的、刚毅的、爱国的、舍小家为大家的...”,他们的爱情故事应该是“朴素的、纯粹的、感人的...”。这是个人在媒体上能看到的最多的面向,也是官方推崇的面向。
他们因此,也就是“空军”,也就是“军人”,也就是“烈士”,但他们唯独不是自己。
我并不是否认他们有这样的面向。他们正是因此面向而应该得到我们的致敬和赞扬。但他们并不是只有这一面向。除去这些身份,他们还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人,他们也有情有爱、有恨有妒,但在官方叙事里,我们看不到这些面向。
看不到并不代表不存在,我们只需要记住这一点。
就我个人而言,影片里的感情戏不算突兀,但也不能说出彩。只是我不认同该博主认为该感情戏多余的观点。
这个视频我还是没有看完就退出了。我期待的依然是理性的对话,但是从第一句就开始直呼的“脖子哥”、“歪嘴”、“文盲”,这些嘲讽在我听来也着实刺耳。
大概,我是因偏爱而难以客观,而有些人则是因带着不屑和轻蔑而难以客观吧。
文末贴上我之前写的关于大家嘲讽的“文盲”的思考。这与其说我是在为王一博正名,不如说我是在为我正名:这段文字是我在做笔记时出现过好几次突然忘记某个常见字如何写时的情况后而思考记录下的。
最后,由于我对飞机制造的无知,我无法对专业性的内容做评价。
突然想起来之前大家嘲讽博写错字的事情。
从直观感受和逻辑陈述出发,我也知道写错别字、甚至不会写某些字跟有无文化并不能划上等号。如何评价一个人有无文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也因此这一评价往往会变成粗暴的事情。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认同文化等于读书多、会吟诗作画、深谙历史等等,在我这里这些都只是文化因素的一部分。(身边有太多读了圣贤书拿着高学历但缺乏尊重和素质观念的人了[苦涩]。)
有无同情心、能否全面深刻地思考、能否克制个人偏见并包容每一份合理的存在等等,也是文化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拥有了这些品质,一个人才可能真正理解诗词书作中的那些韵味和思考。
但是刚刚突然想到,其实我们那么在意是否认识某个字、能否写对某个字、能否背出某首诗、知道某个历史人物,这并不完全是我们丰富、完满自我的需求,而是文化和社会统一的需要。最推崇正字法的永远是统治者、是那些需要一言以令天下明、一言以令天下从的社会角色。
或许这也算一种对人的操练吧,通过反复强调和练习——小学时期因为写错字被挨了多少骂呀,必须写对字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演变为“正确的事情”,成为无形的规则制度,成为discipline。
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我觉得这一点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提出这样的思考,是为了避免走得太远。我们毕竟只是个体,对待自己和另一个个体时,如果时刻为了这个discipline添柴加火,那确实是显得粗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