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一、“科学始于问题!”
自《重构经济学》和《恢宏深邃视野下的利息本质》发表后,许多读者提出问题,主要有三处:
一、从人类+劳动手段开始推导得出的最小利息理论,比较圆满地解释了资本提供方鲁滨逊的行为,但对资本接受方孙彬禄的行为,却没有太多的解释,仅仅用“那么,孙彬禄的需求曲线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种子作为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曲线。一般来说,它是一条逐渐递减向下倾斜的曲线”,就勿匆“搪塞”掉了。
二、提出的人类+劳动手段是人类生存方式,从放大到整个人类的宏观上看,以及缩小到一个个人的微观上看,确实如此,但对其分界面的两对负熵流进出过程和效果缺乏机理解释和定量分析。
三、“最早的猿向人转化的那一瞬间——砸磨出第一件石器的时候,他就为自己试穿上第一件‘薄若蝉翼’的劳动手段。”但从那时开始,人类+劳动手段的进化机理又是什么?
好深刻好尖锐的好问题!
笔者仔细思考了一番,也觉得真要透彻明白地解释,还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容易事!这得花费一番既宏大又细碎且“口干舌燥”的论证。
之所以说是宏大——如同宙斯坐于奥林匹亚山顶观察人类的生存特性——整个人类如何从自身“创造”的劳动手段中汲取尽可能多的净负熵。
之所以说是细碎——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掰碎成“原子状”的人类+劳动手段——解释由鲁滨逊和孙彬禄储蓄投资、生产分配各种行为与结果。
被人们仔细“咀嚼”反复“品尝”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巨系统,包含太多太多的因素——层次多、难以还原、无法实施因果确定的控制实验、大量的复杂机制、人类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以至于很难判断理论或假说叙述中的确切因果关系。
看起来,只有应用“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简单有效原理,把包含巨量因素的经济系统降维或还原,才有望为经济研究探索出一条新路。
因之,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把从太空俯视的“整体人类+劳动手段”系统,降维还原成“原子大小”的最微小系统——“两人+劳动手段”——它仅由鲁滨逊和孙彬禄两人组成。期望通过对“原子状”系统的彻底研究,揭示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理,从而为描述真实经济运行提供研究手段。
二、劳动手段与最优平衡
为了能够准确地从本质上论证和说明问题,首先把问题的背景抽象到一个非常的“高度”。
在这种抽象视角下,日常人们身处其中的错综复杂经济关系,都已“收缩”成不能分辨的微观“盆景”,而纳入视野中能够清晰观察的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索取关系,即人类社会与外部自然之间的直接关系。
让我们登上这个非常“高度”,俯视整个推导过程。
端坐地球生命圈顶端“珠穆朗玛峰”上但仍为动物界一员的人类,由于自身生存功能的负面“三性”——未特定性、匮乏性、发育不全性,竟使人类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受到了人类自身先天缺陷的限制,即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中,除去自然界的阻碍外,竟然有着自我设置的“否定性”前提。
与动物相比,人更觉得不能安全地有把握地生存,更缺乏与自然界搏斗的本领。
然而,实际的人类早已成为天之骄子,自由自在地驰骋搏斗,积极地向自然索取,努力地控制着左右着自然。这种无与伦比的能力是其他动物望尘莫及的。
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力量,是由于人类发挥自己的潜能,运用某种手段,补偿自身生物学上的不足。这种力量来自人类拥有一种其他任何动物所没有的与自然抗争的特殊手段——劳动。
人对自然的依存,不再像动物一样是直接接触关系,而是被包裹着一个中间环节——劳动手段,即人对生活资料的获取需要先通过劳动手段后才能得到。
于是,人类在向大自然搏斗进取中,不再像动物一样赤手空拳,而是手执“锐矛”身披“坚甲”。劳动手段就是人类的“锐矛”和“坚甲”。
在长期的人—劳动手段—大自然三者互动适应过程中,伴随着劳动手段的进步,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却是越来越孱弱了,越来越不能适应真正自然界中各种严酷的生存条件,不得不越来越借助“坚甲”“锐矛”功能的加强与完善。
今天的人类不愿意、也不可能脱下“坚甲”,如同动物一样“裸着”身子去与自然抗争搏斗,而总是“披坚执锐”,透过劳动手段从自然界中间接地获取生活资料。
不过,劳动手段并不存在于“自在”自然之中,它的来源同样也是人类有目的活动的结果,也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所以这种性质的劳动可以解释成:为了让产出生活资料的劳动有着物质上的依据和前提,而必须付出的间接性的先期劳动。经济学上我们可以称之为产出生产资料的劳动。
产出生活资料劳动与产出生产资料的劳动,都是人类改变自然的有目的活动。所不同的是,前类劳动能够直接获取生存资料,而后类劳动不能获取任何生存资料。仅从获取生活资料的角度看,似乎没有进行后类劳动的必要。然而从人类获取生存资料的整个过程看,后类劳动的存在是前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这是由人类不同于动物摄取生存资料的方式所决定的。
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自来水管道上前后串联的两只龙头,只有当两只龙头都打开才行,两者中任一只龙头关闭了都不行。
人类操纵控制劳动手段进行生产活动——必然是许许多多生产要素共同参与的统一协调作用,当然最重要的是人的劳动,并由此得到终端产品。
这些终端产品既包含消费品,更包括劳动手段。不用说,两者之间当然存有此增彼减的关系,这就引出两者之间最佳数量多少与比例大小问题。
人们可以抑制当前的消费,把生产消费品的能力转移到劳动手段上去。人们也可以放纵当前的消费,把生产劳动手段的能力转移到消费品上去。
仔细思量,当在最紧致的约束条件下(以最小的输入获得最多的输出),能让劳动手段的生产能力在一轮又一轮的循环过程中仍然保持恒定的情况下,而人类的消费水平也就在一轮又一轮循环中也保持平衡,则就是最佳的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最紧致的约束条件下,劳动手段和消费品是此增彼减的关系。如果生产消费品多了,由于挤出效应,下一轮劳动手段的生产能力萎缩,消费品就会减少到原来水平。反之,如果生产消费品少了,则下一轮劳动手段生产能力扩展,消费品自动地增加到原来水平。这种自动机制,会让最紧致约束条件下的生产结果——劳动手段和消费品达到最佳数量水平和比例水平。
现在分析为保证劳动手段在原来生产水平上重复的条件。
第一项要求。为补充劳动手段在生产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损耗,以保持原来的生产水平,就需要及时维修更换等,这就是折旧的支出。
第二项要求。形成劳动手段。这就是投资的概念。
形成和维护劳动手段的方法,对小到单个个体或厂家,大至整个行业甚至国家,除了由自己积累形成外,还可以得到外源性的投入。但当我们着眼整个地球人类,则投资的来源只能在人类内部,因为除了挤压本该被消费的消费品外,没有其他来源。
这就需要人们“牺牲”现时的消费。
“牺牲”了的现时消费,如果之后继续损耗,甚至消之无形,则什么人都不会挤掉现时就可以享受的消费。情况只有当现时“牺牲”了的消费将来能够得到足够的回报,或者至少能够得到与现时一样的回报,才有可能抑制住现时的消费,进行投资以形成劳动手段。
这样,对于“牺牲”了现时消费的投资者来说,他的最低要求是,把现时消费安上车轮,在时间隧道中漫游,将来任意时刻卸下的消费都能有相同的享受,即消费在任意时期都是等值的。
初初一想这很简单,把不容易变质的物质放置着不就行了么!比如选择买下房子或黄金,甚至钢铁、铝锭,等等,等到再需要消费时,把它们销售了换成货币,再购买自己需要的消费品。这不就行了么?!
但是事情并不如此!
三、人类、负熵与劳动手段
为了能得到正确结论,我们得先引入负熵概念。
任何生物,不管是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有一个明显的外在特征,即在它们生命存在的始终,不间断地与生命体的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活动。
而每一个生命体本身都是一个远离热力学平衡区域的开放系统。单个生命体的整个存在历程,就是一个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进出循环,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负熵流以抵御生命体内产生正熵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外在表现就是新陈代谢。一旦停止了新陈代谢,或者新陈代谢低于某一极限值,生命体内不断产生的正熵就不能抵御,生命就会死亡。
如果把生命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由于物质能量进出循环所能获取的负熵流值与体内产生的正熵率值进行比较,应有如下关系存在:前者与后者的代数和一般应是负值,极限情况时代数和是零。一旦代数和是正值,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体内的正熵不断累积,最终一定导致生命死亡。
现在我们可以断定,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全体——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负熵的依存关系。但是,人类与自然之间不是直接接触关系,它们之间隔着一个中间环节——劳动手段,即人类所摄入的负熵需要先通过劳动手段后才能得到。
这就是说,人类这个自组织的耗散系统外面被包裹着一层劳动手段的外壳,而且人类又和劳动手段完美无缺地形成一个更大的耗散系统。人类与劳动手段合成的耗散系统才是直接与自然接触的,而且它的一部分与有机界生态耗散系统相接触,另一部分则与无机界相接触。(如图1所示)
生物意义上的人类所需要的负熵流从劳动手段这个中介中汲取。为保证人体生命这个耗散系统的需要,人类又操纵着劳动手段从自然界中获取负熵流。
这时,进入人类+劳动手段耗散系统的总体负熵流值无疑超过了人类自身这个耗散系统所需的负熵值,其差值部分被用于劳动手段的形成、维持、发展和在人类意志下的有目的运动。
以上尚属粗略的解释,我们还需进一步精致化。
我们以隔离的方法来分析。
把“人类”从包裹它的“劳动手段”中分离出来。在人类与劳动手段的界面上,可以观察到负熵的进出流动关系。不用说,有人类从劳动手段中摄入的负熵流,无疑这用于维持人类自组织系统各种各样活动;另有人类输向劳动手段的负熵流,它们用于操纵、控制、形成、维持劳动手段的生产过程。(见图2)
让我们仔细分析人们向劳动手段输出的负熵流(生产),它还可以被分成两股。
一股负熵流的作用,是让人类直接操纵、控制劳动手段,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等机理,在人的作用下,让劳动手段生产出人类直接消费的各种产品。
另一股负熵流的作用,是让人类直接操纵、控制劳动手段,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等各种机理,在人的作用下,维护已有劳动手段的机能(折旧),和形成新的劳动手段(新投资),为将来生产各种直接消费品提供前提、准备和条件。
反之,分析人类从劳动手段摄入的负熵流(消费),它也可以分成两股。
一股负熵流,对应着运用劳动手段直接生产出来的各种各样消费品,人们在进行消费时可以摄入负熵。这一股负熵流,除了维持人类自身生存和繁衍之外,还用在经济上的生产活动,以及其他种种活动,如政治活动、国务活动、法律活动、战争活动、认知活动、教育活动、创造发明活动等等。
另一股负熵流,对应着的是为维持和形成劳动手段那些预先曾经支付了的负熵总额的保值性回报,就是上面曾叙述的“于时间隧道中任意时刻卸下的消费都能有相同的享受,即消费在任意时期都是等值的”。
从这里还可以得到一个新结论:劳动手段,不仅仅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负熵的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人类储存负熵的手段。它把现时即可消费的负熵,放置到将来某一个时刻再予以消费。当我们在时间隧道中各处衡量,不管选择那一个时刻,消费这部分负熵在任何时刻都是等值的。
行文至此,我们还应该把劳动手段隔离出来进行分析。(见图3)
从机理上看,劳动手段并不是一个自组织的耗散系统,而是一个他组织的耗散系统——它由人类创造诞生,受人类指挥控制,并为人类服务。
观看图3,自然界中有机界、无机界的负熵,总是源源不断地流入劳动手段。通过劳动手段的承接转化流通,分成消费和保值性回酬两股负熵流,流向“嗷嗷待哺”的人类。而人类本身,则又向劳动手段注入两股负熵流,一股为劳动负熵流,用以操纵控制劳动手段以生产自身直接需要的消费品。另一股投资负熵流,则是维护劳动手段,甚或形成新的劳动手段。
从整体人类的视野着眼,我们还可以知道,人们之所以愿意进行投资,是为了形成、维持和扩大劳动手段。而扩大劳动手段的动态过程可用图4来明示。
图中,左边表示,人类总是“拼命”地从内圈内往外“撑挤”,其动力和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圆环形状劳动手段的“束缚”,能够更多地摄入负熵流。不过这样的束缚是必然的,为一定科技水平、人口、制度约束下的生产力大小,结果不是“打破”而只能是往外“撑开”,
而为推进这个进程,人类需要向劳动手段“注入”负熵,以扩大生产能力。
正是输向劳动手段的投资负熵流,扩大了生产力,使得环形劳动手段,“撑大”以及“变厚”。而扩大后的劳动手段,反过来使人类能从劳动手段摄入更多的负熵流。所以,图右边表示人类摄入负熵数量的内圆面积,与外环同步地扩大了。
必须意识到,上面所指的输出负熵与摄入负熵,都是在人类与劳动手段分界面上测量的量值。这种测量比较在现代社会中以货币的形式实现。但是,它仍有极大的扭曲性和误导性。如果把人类+劳动手段耗散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在它与自然界的分界面上对负熵进行计算的话,必然会发现,进入这个界面内的负熵量,远远大于进入人类与劳动手段分界面间的负熵量。
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没有重视,也没能找到有效方法来测量进入人类+劳动手段整体系统的负熵量。以至时至今日,人类突然意识到,即使自然界中的负熵像大海一样广袤博大、浩荡无边,按照人类目前摄取能力与加速度,海枯水尽之日竟然指日可待。
就目前所知,人类负熵来源,如果不计地热和核能的话,其来源都在地球外部,来源于太阳的阳光,或者更精确地说是太阳的电磁波辐射能。
把来自太阳的负熵予以考察,从时间的延续上说,在人类存在延续的整个时期,它可以被认为是永不枯竭。但按地球表面上所接受的比率和速率而言,却又是有限的。
日本学者槌田敦和室田武通过计算,得出地球上每年能够获得的负熵最大数值为1.45×106 J/(m2•T•year)(1.45×10[6(上标)]J/m[2(上标)]•T•year)。(资料来源:[日]槌田敦,室田武.水、生物、人类与熵的理论.世界科学,1986年第9期,第4页)
这意味,整个地球上的负熵从单位时间内获得的总量上说,有着不可逾越的上限,即使把地球于地质年代贮藏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负熵,甚或铀矿石等都算上,仍有一个不可逾越的上限。
所以,目前困扰人类的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气候危机,究其实质,无一不是由人类+劳动手段这个耗散系统从大自然中汲取了过量的负熵所致。
有了这些预备性的基础知识,就为我们构建和分析“原子状”的人类+劳动手段奠定了坚实的总体框架。
(如果读者希望得到负熵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全面精确叙述,可以参见笔者专著:《负熵与货币——经济学的重构》,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生产消费循环与净负熵
自本节开始,我们的视野范围,将从高空俯视的地球,急剧下降至大洋的两个岛屿上,即从“全球级”的宏观降至“原子级”的微观——观察和分析由鲁滨逊和孙彬禄组成的“两人+劳动手段”这样一个“迷你”系统。
为了便于叙述和易于理解进出劳动手段两对负熵流(投资负熵流和保值负熵流,劳动负熵流和消费负熵流),我们不妨选用粮食这种农产品来说明。
从性质上来说,粮食富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于一身而为其特色。
它本身是一种生产出来的产品,又是一种可以消费的产品,但为了今后的消费,节制目前的消费,粮食还可以作为中间产品,投入到下一个周期的先种后收的生产过程中去,以期来年的收成不但能够补偿,甚至能够获得净利。
某人,比如说是身处荒岛的鲁滨逊,他于某年的收成是n0,消费也是n0。他“自产自销”,画出他一个人的粮食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如图5所示。
我们回忆一下教科书中,需求供给曲线后面隐含着那个“市场总剩余”概念。
“市场总剩余”是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消费者剩余”可用需求曲线下方、价格线上方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来表示;相对偶的概念是“生产者剩余”,则用供给曲线上方、价格线下方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表示。当相交于价格线处于供需平衡时,两者予以相加,称为“市场总剩余”。不过,这三个概念必须在市场上因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才能发现。
在此,这种说法仅是一个引子,以易于理解下面将要叙述供需曲线上下面积隐藏的负熵涵义。
改用负熵来衡量生产与消费,则认为即使像鲁滨逊这样的单个人,他在消费粮食中获得负熵的多少,就应是图6中所示的——需求曲线下方、直角坐标系纵横两条坐标轴,以及标示消费粮食数量e竖线所围起来的面积,即图中带蓝色的四边形面积。而需求曲线同时又是鲁滨逊的边际负熵摄入曲线(I),它的含义是每增加一份粮食消费后,能够从该份粮食中获得新增负熵多少。它与需求曲线一样,都是向右下倾斜的。实质上,它就是需求曲线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详细证明可见《负熵与货币——经济学的重构》)
而在生产粮食的劳动过程中,他向劳动手段所付出的负熵多少,则是图7中供给曲线下方和纵横两条坐标轴,以及标示生产粮食数量e竖线所围起来的面积,即图中带黄色四边形的面积。图中边际负熵输出曲线(O),解释的是每增多生产一份粮食,则鲁滨逊需为此多付出的那些负熵。由《负熵与货币——经济学的重构》知,它就是“隐身”供给曲线后的本质。
把图6的蓝色面积(消费中摄入的负熵)减去图7的黄色面积(生产时付出的负熵),相当于用黄色图形遮去蓝色图形,可得到图8中的蓝色三角形面积。这个面积的大小就是鲁滨逊于整个生产消费循环后获得的净负熵。这里的净负熵与马歇尔的“市场总剩余”有着相似的概念。享用着这些“剩余”的净负熵,鲁滨逊就可以从事诸如科学艺术文化等等其他非生产性活动。
而由图8观察,为生产而付出的负熵边际输出,与从消费获得的负熵边际摄入,当两者同一高度即相等时,他摄入了最大量的净负熵,且处于平衡状态。平衡点E就位于图中P0横线上。而偏离平衡点E的任何生产量和消费量,都不是最优状态,因为达不到净负熵最大化。
(大家还可以这样理解负熵,把消费中摄入的负熵理解为经济学常用概念——效用,把生产时付出的负熵理解为负效用,则一个生产消费循环后就有一些效用是“剩余”的,可以用于其他非生产方面。但是,运用负熵概念来说明要好于采用效用概念。因为负熵概念可以与远离热平衡态的耗散结构联系起来,把人类依存自然的关系直接联结起来,从而更显得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的“物理学”!)
五、粮种借还和利息本质
现在是让孙彬禄登场亮相的时机了。
孙彬禄僻居在另一处自己的岛屿上生产和消费粮食。如果没有粮食的借和还,他的生产量就是消费量,当为生产的边际负熵输出和消费时边际负熵摄入相等时,他也摄入了最大量的净负熵,处于相似于图8一样的平衡状态。
孙彬禄打听到鲁滨逊的种子特别好,所以不畏天水一方,总是头年从他那儿借得粮食作为种植的种子,于来年归还他收获的粮食。只要还的粮食比借得种子多,鲁滨逊何乐而不为呢?但当归还他的粮食与借出种子相等时,鲁滨逊就会拒绝孙彬禄借种子的请求。
观察图9,如没有孙彬禄的种子借还,因鲁滨逊与其他人不发生关系,他的生产消费平衡点在E,生产了数量e的粮食供自己消费。他获得的净负熵就是交于E点处供给需求两条曲线与纵轴所围成的面积。(正如图8所示)
而有了孙彬禄的借还,鲁滨逊的生产与消费数量就起了变化。
头年时,鲁滨逊生产的粮食数量是b,而自己消费了的粮食数量是a。当然是为了获得最多量的净负熵,所以他应使生产时边际输出负熵与消费中边际摄入负熵两者的数值相等,其边际数值应与图中“头年边际负熵水平”横线相对应。于是鲁滨逊摄入的净负熵仅是图中蓝色图案所示的面积。
而(b-a)那部分数量的粮食借给了孙彬禄作为种子。
来年,鲁滨逊生产的粮食数量是a,加上从孙彬禄还回的粮食(b-a),他的粮食消费总量是b(见图10)。当然,还是为了获得最多量净负熵摄入的缘故,他还是将生产中输出的边际负熵数量调整到与消费时边际摄入负熵数值相持平的水平,其边际数值应与图中下面“来年边际负熵水平”横线相对应。来年时,鲁滨逊摄入净负熵如图中蓝色区域所示的面积。
头年借出粮食(b-a),来年归还粮食(b-a),从粮食数量上计量,鲁滨逊得失相等。但从净负熵得失来计量,鲁滨逊就得不偿失了。
我们可用“七巧板”式的拼图方式,对两年来鲁滨逊摄入净负熵的得失做一衡量。
当把来年生产中消耗的负熵那块黄色图案从图10搬至图9,相对应地,把头年生产时消耗的负熵那块黄色图案从图9搬到图10。形成了的新图形组合如图11和图12中蓝色和黄色面积所示。
把此时表征头年与来年,由于借还粮食负熵摄入输出导致的净负熵面积,与图8正常年份的净负熵面积相比较,可以发现损失了图13中两块黄色三角形的面积。
由图13还可明显地看出,头年平衡时摄入输出边际负熵数值,要比来年平衡时高出一截。正因为这两年的边际负熵数值水平的高低不等,使得鲁滨逊损失了图中两块黄色三角形面积所示的净负熵摄入。
为了更完整地比较,我们画出当没有借还行为发生,鲁滨逊在这两年净负熵摄入总和图形,和发生了借还行为的这两年净负熵摄入总和图形(图14)。
图14的(a)图是没有借还行为发生时鲁滨逊两年净负熵摄入数量。它是把图8中的E点平衡状态,于E处拷贝成两份,水平放置,表示两年的总计。
图14 (b)的四条曲线分别显示了有了借还行为,鲁滨逊头年生产和来年生产、头年消费和来年消费的边际负熵曲线组合的图形。它来源于头年来年曲线两两互相交错。由此四条曲线可以决定净负熵摄入总量。
将图14的(a)与(b)的净负熵摄入总量面积进行对照,不难发现,(b)表达的净负熵数量要比(a)表达的少了两块黄色三角形面积。这两块三角形也就是于图13平衡点E两侧的黄色三角形。
由此可见,鲁滨逊由于发生粮食借还行为,净负熵摄入总量明显地少于没有借还行为时的总量。
从净负熵摄入角度观察,粮食等量借还明摆是一种吃亏行为。
这样明显吃亏的事鲁滨逊当然无论如何不肯干!
只有什么情况下他才愿意借给孙彬禄一部分粮食作为种子呢?很明显,只有孙彬禄还回的粮食数量比借出的还要多一些才有可能。从这些多还的粮食中,当鲁滨逊摄入的净负熵能够补偿图13中两个黄色三角形的亏空,达到与不发生借还行为相等时。
图13显示的是一种相当特殊的情形,它上下对称。一般化的边际摄入曲线和边际输出负熵曲线,以及由这样的边际负熵曲线形成的负熵净摄入亏空关系,见于图15(a)(b),它示出倾斜角度不同时的净负熵亏空现象。分析步骤可仿照以上方式。
如果把种子看作是资本品,把鲁滨逊看成是种子这种资本品的供给者,则鲁滨逊提供种子后要求归还的粮食数量,就应该大于他原先提供给孙彬禄的种子数量。返回资本品与提供的资本品两者比值要求大于1,这是由负熵分析法得到的资本品的本身特征。
而它就是利息的来源!
不过,这里仅是定性的论证,下一节才是定量的论证。
六、粮种借还数量的确定
以上由净负熵分析得出结论,归还的粮食数量应该比借出的种子数量多,还借比大于1。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孙彬禄需要从鲁滨逊处借多少数量的粮食作为种子,而鲁滨逊又愿意借出多少粮食给孙彬禄作为种子。在这里,孙彬禄一方是需求问题,而鲁滨逊一方是供给问题。
让我们按供给和需求方法进行分析。
从鲁滨逊一方来说,为使得净负熵在借还前后摄入数量不变,则种子借还绝对数量与还借比的大小紧密相关。当借出的种子数量较少,还借比可以低一些,较为靠近1。当借出的种子数量较多,还借比必须高一些,大大超出1。不然,他无法实现净负熵摄入的数量平衡。
图16就分析了借还粮食数量与净负熵摄入数值不变的关系。图中显示,鲁滨逊借出了b-a数量的粮食,孙彬禄必须归还d-c数量的粮食才能保持净负熵摄入数量不变。这是因为,E点左右两侧的亏空三角形面积,必须以生产曲线O之下夹于ca之间的四边形面积,加上消费曲线I之下夹于bd之间的两个四边形面积之和来予以补偿。从图中看出,cd线段无论如何都长于ab线段,这就是说还的比借的多,还借比大于1。
不断地变动图16中的借出粮食数量,由净负熵摄入数量不变要求,可以决定一系列的归还粮食数量。
显然,随着借出粮食数量的增加,黄色三角形不断地向两侧扩展,增加最后一份借出粮食带来的亏空就越来越大,即借粮食时,边际亏空不断地增加。
还粮食时,位于两个蓝色补偿四边形上部的I和O边际曲线都不断地向低处倾斜,也即,增加最后一份粮食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小。
欲使净负熵摄入值不变,惟一的办法就是还借比随着借出粮食数量的增加而不断上升。
为了更明确地了解借还粮食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还借比)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图16的两条边际负熵曲线I和O变形。
以E点贴在垂直轴上,两条曲线以E点为分界,进行水平方向的相加,得到了如图17(a)所示的上下两条边际曲线。每一个借出的粮食数量都对应着一个归还粮食数量,以保证净负熵摄入总量不变。在(a)中,借出粮食而负熵亏空的黄色三角形面积,与归还粮食负熵得以补偿的蓝色四边形面积应该相等。
亏空与补偿两面积相等时的借还粮食的数量关系,可得到了两条曲线,一条是净负熵亏空数额曲线,另一条是净负熵补偿数额曲线,被画于图17(b)中,横轴是借还粮食数量,竖轴是亏空补偿净负熵数额的多少。
确定借还粮食绝对数量关系可以这样求得:取任意一个净负熵亏空或补偿值,作出该值的水平线,此线与净负熵亏空曲线的交点对应着借出粮食以作种子的数量,而与净负熵补偿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必须归还粮食数量的多少。
把以上借还绝对粮食数量关系改成相对的比值,就是还借比。将还借比随着借出粮食数量的大小而变化的趋势画于图17的(c),得到了一条不断向上翘的曲线,说明随着借出粮食数量的增长,还借比不断提高。
图17(c)所示的还借比曲线,就是鲁滨逊提供种子给孙彬禄的供给曲线。沿着这条曲线运动的任何借还活动,对鲁滨逊来说,才不至于吃亏。
我们还可以把图17(b)中鲁滨逊为负熵保值而从事的借还数量关系,画成另一种表达形式。
如图18所示,水平轴表示鲁滨逊借出的粮食数量,垂直轴则表示孙彬禄还回的粮食数量。红色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归还的粮食将比借出的粮食多出r数量。而位于线上的借还活动,从净负熵的得失而言是无得无失的平衡,即经历粮食借还活动他负熵能够保值。
这条曲线将借还活动区域划分成两块。曲线之左上区域,因借还能够获得更多的净负熵,鲁滨逊愿意进行;而曲线右下区域,由于借还负熵无法保值,所以借还活动不会发生。
(待续)
联系信息:
微信个人号:zhangming1954(张明)
微信公众号:gh_28bacdcb7e80(重构经济学)
电子邮箱:zhangming1954@163.com(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