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数长治。
去长治各县村落今幸存的老宅看看,到处都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稼穑为宝”“职思其居”“居易俟命”“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蕴。这里没有豪言半语,而充溢着的是内在的道德修束。
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乡村的命运便急剧下降。“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都变成了城市人。先是城市工作的革命离休老干部,他们安居于为革命功臣建起的休干院、疗养院而再不“思蜀”。再是村落中的暴发户和农民中的精明能干者,或在大城市购买豪宅,安置子女户籍入城,享受京沪人口升学的优惠政策;或靠经商或其它谋生手段,定居城市。还有从乡村走出来创业上班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孩子的教育,没有城市的身份也选择艰难过城里人的生活,而不愿意回去曾经让他苦不堪言乡村了。这样好多乡村变成了空村,就剩下老人守住老院子。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在新的政策里确实有一些新规定,大体上是有几类:
1.是集体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可以依法用于创新创业,包括返乡下乡人员也可以。
2.是自住房可以改造成农家乐。
3.是可以和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下乡人员总得有一个居住场所,甚至有的搞电商网络,需要一个平台。
这其中,与农民共建房屋这一条政策未来的想象空间非常大。甚至可以说,国家对返乡下乡人员在农村建房已经开了口子。
陈部长也非常明确地说:下乡人员总得有一个居住场所。现在农村里有很多空置的农房或宅基地,如果这条政策能真正落地,返乡下乡建房,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我对各地将拿出的具体实施细则都有点迫不及待了。希望不是空欢喜一场。
试想如果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回归故里,换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才俊走出乡土;一批一批的富豪荣归故里,迎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德商走向世界。如此而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再说,在与六畜、五谷相互依赖、关爱中成长起来的人群,是否比城市叫卖喧嚣中的生命,更具有“仁人而爱物”的情怀呢?
城市熙熙攘攘,乡下悠闲惬意。回乡下,当乡绅,中国式众筹更是发挥魅力,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找一个有故事的有文物的喜欢的乡村,一起在村里租几个院子,盖一个房子,在属于自己的领地里享受属于家的情感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