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介的系统依赖理论(Media System Dependency Theory)
媒介的系统依赖理论(Media System Dependency Theory)这是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 德弗勒和桑德拉 鲍尔 洛基奇在《大众传播学绪论》一书中提出的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该理论主要包含四方面:
①媒介效果的产生不是因为全能的媒介和信息,而是由于媒介在特定的社会中以特定的方式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求。
②媒介效果的产生和形成取决于受众,取决于特定信息与受众的信仰、情感和行为等关键变量的相关程度,因此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决定了媒介的影响力。
③当我们置身于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之中,我们不仅需要依赖媒介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还需要依赖媒介知道我们作出选择和应对,以及帮助我们放松精神、减轻压力。当我们通过媒介来理解社会时,媒介也同时塑造了我们的期望甚至精神。
④每个人受媒介的影响不尽相同,但是那些需求更多,因此也更依赖媒介的受众将受到更大的影响。
缺陷:过分强调媒介的功能,而忽略了诸如家庭、教育、宗教、政治等其他社会制度的作用;它也很难通过经验主义研究加以证实。
2、认知不和谐理论
认知不和谐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社会认知论。其前提是每个人都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无法使自己达到无矛盾状态。费斯廷格把"矛盾"和“无矛盾”换为“不协调”和“协调”,并据此对认知现象进行分析。
认知不和谐理论包含两个认知要素:一是关于自身特点和自己行为的知识;一是关于周围环境的知识。认知要素之间的关系有3种:无关系、协调一致的关系、不协调的关系。当一种非-X知识是从Y得出的时候,则X与Y两种知识是不协调的。比如,一个人总是向别人借钱,同时又买了新车;一方面知道有自己的朋友在身边,同时又感到恐惧。这些都是认知不协调的表现。
引起两种认知不协调的原因有:①自相矛盾。如既相信人类不久的将来能到达月球,又认为人类无法制造能够脱离地球大气圈的装置。②文化习惯不同。如在正式晚宴上,用手抓吃的习惯与正式晚宴礼节的知识是不协调的。③特殊与一般的冲突。如某一民主党人在选举时喜欢某一共和党候选人。④已有的经验作怪。如一个人站在下雨的地方说自己没有淋湿,这对于有淋雨经验的人是不协调的。认知不和谐的程度取决于不协调要素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和这种要素的多寡。
改变认知不和谐会带来心理抵抗,具体表现为:
①改变有关行为的知识会有痛苦,对改变行为的抵抗程度取决于认知者必须承受的痛苦或损失的程度;采取新的行为必须使行为者能够得到某种满足,对改变的抵抗程度是从新行为中得到满足的函数。②对改变环境知识的抵抗取决于行为者对新情况、新观点的敏感程度。③对增加新知识的抵抗取决于认知不协调的程度,在不协调极小或几乎没有的场合,寻求新知识的动机也极小或几乎没有;不协调为中等,对新知识的寻求和对引起不协调信息的回避是最积极的;不协调程度极大时,寻求新知识的动机显著下降,而回避线上升,费斯廷格认为这是一种曲线关系。 社会承认和社会支持对改变认知不协调有很大影响。如恰当的奖或罚会有利于认知变化;流言、流行、舆论和宣传教育,会成为影响认知变化的社会支持力量。费斯廷格说,认知不和谐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很单纯的,但它的适用范围却相当广泛。1964年他进一步提出社会参与对改变认知不协调的作用,在决定改变看法之前的社会参与会影响决定后的行为,并且决定后所产生的新的不协调只在决定后不久最强烈,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渐渐减弱。
消除认知不和谐的方法:
①改变客观事实。事实是人们认知因素形成的基础,也是态度改变的基础。②参与活动,改变态度。参与能增加人们对工作的了解,消除偏见,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感情的转变在人的态度改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③群体规定,改变态度。规范、制度、规章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④了解态度差距,小步子原则改变态度。逐步的提出要求,每一次提出的要求都在可能性接受的范围内,待态度改变并稳定下来后,再进一步要求,逐渐的缩小差距,有利于完全转变态度。⑤说服的作用。通过信息传播或沟通的方式来改变人们的态度。
3、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Mass society theory),是19世纪以来兴起的,该理论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造成人们之间传统的联系被打破,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式微,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差异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扩大,社会被原子化,个体之间彼此相互隔绝,只有通过正式的司法、契约和大众传播相互联系。
早期的大众社会论者主要是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人和劳动大众做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并站在贵族主义立场上对这种现状进行批判。进入20世纪后,基于贵族立场的大众社会论者主要是西班牙的奥特伽,他认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力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而大众的崛起将会导致少数社会精英的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随着产业化的发展,人的活动越来越变得具有功能合理性,其结果反而降低了一般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社会差距,这使得一般大众越来越陷入异化感、不安感和绝望感的笼罩之中,容易引起他们情绪上的躁动。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出现了一批大众社会论者,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密尔斯(C.W.Mills),他认为在现代社会,随着大企业的增多和组织官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出现了更多的白领阶层,而他们不拥有任何资产,在高度合理化的大企业组织面前,他们常常抱有一种失落感或无力感,这使得他们对政治不感兴趣,而在业余生活中则“逃避”到大众传媒提供的消遣和娱乐领域,他们本质上是被排斥在统治势力之外的:他们与蓝领劳动工人一起,构成了美国社会中的“大众”。
美国学者康豪瑟提出的“大众社会理论”,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三层结构:政治精英、中层组织、民众。他认为中层组织主要功能在于保护民众免受政治精英的操控;防止政治精英的决策直接为大众压力所左右;对精英政治进行组织化和民主化控制;提供交往和讨论的平台从而使民众对现实的感知更为真切;中层组织的多样性导致利益和认同感的多样化,从而降低民众被动员到大规模集体行动中去的可能。但一个中层组织薄弱的社会,民众有可能受到精英的直接操控,但也有可能通过民粹主义直接操控精英,这就是大众社会,大众社会是形成极权政体的基础。
大众社会理论的假说:
①媒介是一种有害的社会力量,必须对媒介进行净化或者对它进行彻底重构
②媒介能直达普通人的头脑,一旦普通人被媒介腐蚀,不良的且长期的后果不仅破坏个人生活,还会产生大规模社会问题
③普通人之所以容易受到媒介影响,是因为他们被从传统社会机构的关系中隔绝和孤立出来
④促进大众社会崛起的媒介增加了集权主义可能
⑤大众媒介不可避免地降低文化高度,从而带来文明的总体衰落
优点:推测重要的影响;强调现代文化中重要的结构变化和冲突;引发对媒介所有制和伦理问题的注意。
缺点:不科学;不系统;由希望保持权力的精英所散播;低估普通人的智慧和能力;低估个人、社会、文化对直接媒介影响的抵抗作用。
参考: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