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描述:
读了很多本书,看了很多课程,看了不少的影视剧,但是让你讲一下里头的要点,故事主线,梗概,印象深刻的部分等,却表达不出来,也用不出来。跟别人同样读一本书,看一个电影,别人看完能够侃侃而谈,收获满满,你却只能听别人说着自己想说的话!
读书之难
读很多书,说不出来。
很多时候,当听到某人说起一本书的时候,一听书名,诶,这本书我读过,诶这个文章我看过,这个新闻我刷到过,具体的讲什么,不能灵活调用,就只能讲出一些虚词。
出租车司机知识,没有知识体系
爱因斯坦的司机,觉得自己理解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觉得自己行了,于是爱因斯坦同意他代替自己去演讲,并且演讲的很顺利,但是遇到一个听者提问他,他回答不上来,但是也机智的讲,这个问题很简单,我的司机就能回答,于是爱因斯坦脱口而出的回答了。
这个故事,就是在讲,尽管这个司机对于爱因斯坦讲到的相对论知识,记住了,但是系统的知识他的知识体系并未搭建起来,他也只是一个知识的转述着。所以这叫做出租车司机知识。
很多时候,我觉得看到的某一篇文章,某一个人说得一段话,非常好,也非常有触动,当让自己写收获和感悟的时候,就只差把别人的原话操上完。写不出来自己的话。有时候转述一段话,也是讲得炉头不对马嘴,完全把别人的意思变了,所以,我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传话着,最保险的方式就是截图转发,意思转达100%。
鸡零狗碎,调用难
看了很多本书,觉得自己懂得很多了,但就是不能有效的输出,知识向风一样散乱,很混乱,属于知识的收集者,但不是应用者。知识没有内化,所以不会用。
大部头书,看不完
书架上一堆的书,都是之前特别想看的,看别人的书评,觉得这个书不错,看高分,买回来,谁谁读过,我也要读,统统买回家,或者加进书架。但要说自己真正读透的一本书,居然没有,一本也没有,所以我也是一想到这个,表情很诧异,是呀,怎么回事?
1.知识的定义:
彼得·德鲁克:“书中没有知识,只有信息,有的只是解决工作过程中和生活中的不确定事件的能力”
如果我们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在生活中不能应用,那么读的就不算作知识。学了但是不会输出,就等于白学。
知识永远不是用来记忆的,而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帮助我们降低不确定性信息。
2.阅读深度
如何做到阅读有深度呢?
读过,了解过——数据data(微信读书,听书的数据,仅仅是数据)
能懂,理解——信息information(将数据涉及到的东西与个人体验联系,对数据打标注,判断是非,曲直)
我经历过——知识knowledge(知识与个人经历、体会进行关联)
哦,原来是这样——洞察insigt(哦,原来是这样,知识与知识的更深层次链接)
写文——智慧wisdow(将知识内化,应用到生活的智慧,可以写出文章)
写书,写故事——击穿impact(知识全部打通,链接的更加密切,可以写书)
3.检验方法
用自己的话讲一遍。
开始的时候,讲出来多少是多少,讲出来的就是自己的知识,是自己理解到的内容,讲不出来的就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刻意练习,多进行几次,与原文对比,找一下差异,反复练习。
不要看任何人的书单,书单只是别人之前的知识链接,他当时看这些书,是他当时的需要,跟他之前的知识进行链接,并且跟他的未来的目标链接,不一定就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