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学,经常听到父亲在某些事情上批评我,不要死读书,都上傻了。社会上也经常有这样的评论,说应试教育已经让孩子们变成了读书的工具,脑子很不灵活。小时候是真的觉得自己可能上傻了,为什么不够变通,所以也很怕别人这么评价我,至少在这一方面,我很有自卑感。但是后来忽然觉得哪里不对,好像不是我不够变通,是别人太没有原则,同时我开始怀疑父亲的权威性,几次下来我发现很多时候他得出的结论非常不客观,得出结论的过程也很不客观,于是我开始发现,我并没有越读越傻。
其实想起念叨这个事儿,是因为周末在地铁里的一个事儿。
有个女孩看上去蛮不错,一直面带微笑,一头学生短发,发梢微微梨花卷,穿了一件亚麻色的呢子大衣,个子不高但大衣很长,一双白色运动鞋。我低头看书,很远就听见一个很好听很礼貌的声音,在稍远的位置逐渐靠近,“您好,我们创业团队宣传您能帮我扫一下微信长点人气么?"通常是没有间歇的,就会听到她说“不好意思,打扰您了。”然后又是上边那句话的重复,我抬起头,看她一直微笑,似乎是没有目标人群的随机抽取,拿着手机随机问,没有反应也不气馁,抱歉一句就走向下一个人,很快她就在我所在的这节车厢消失 了,旁边一位大爷说:“骗人的吧,傻不傻,谁会扫。”而我下意识的反应也确实如此,但是转念一想,她应该不傻,所以大约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其实这个故事和念书是不是念傻了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想表达的是,作为年轻人,我一般是会认真思考年长者的结论的,我还是认为老人言在一定程度上有作用,可我会思考,会进一步分析这个结论,尽量全面,或疑问或批判,总之,我得剖析这个结论。这一剖析,可就不得了,你说这姑娘是不是在做社会调查,统计她问多少个人才会有人扫一下,以此检验社会信息,搞不好还会扎根理论出什么来。又或者看她漫不经心的样子,大约是在替别人打工,那你说后边有人跟着她么这么卖命,那她信誉真好,我都想把她推荐给师弟师妹录问卷了……
我敢保证我父亲是思考不到这么多的,以我对他的了解,他大约也和老人一样,会轻易得出结论,而不是谨慎的摇摇头说,真不好说。有的时候,不清楚、不知道、真不好说这些回答,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回答,对方的谨慎和负责,会让我感动到流泪。
对不起我好想跑题了,因为我今天一直工作到刚刚,眼皮在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