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末,很多人又在盘点一年来自己看了多少书。豆瓣直接发起了一个年度读书报告的话题,简书里流行的一个标题《201X年我看了XX本书,我推荐X本书》,知乎里有人提问“2017年,你看过的书哪些值得推荐?”等等。
元旦到了,很多人又在制订目标,比如“2018年,我要阅读100本书“。一年365天,平均3天左右一本书。这个读书量对于身在职场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对此,我只有一个问题:“你们读了那么多书,能记住多少?生活中,你们又用了多少知识点呢?”
有一个好学的姑娘,每次听别人说起故宫宝藏啊、物理定律、核武器等,她都感觉似曾相识,以前也有看过类似的书,可就是记不住啊!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验,那时脑里只有两个字:词穷。如果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书到用时方知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以前我认为是自己记性不好。可是从小学到大学,背了十六年的书,只要考试一过立刻就忘了。不信,给你一道初中的几何题,你试试?
很显然,记性不好是一方面,肯定还有其他的原因。
2017年末,我用了三、四天的读了拆书帮创始人赵周的著作《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从这本书里我找到另外两个答案。
《这样读书就够了》是一本新书,基于2012年出版《这样读书就够了》的完善之作,赵周先生在序言里说:“第二版一半以上的内容是新增的。针对便签法,本书结合了过去5年几十万人的实践和反馈,添加了更具体的指导、示范和答疑。”换句话说,赵周先生创立拆书帮以来,他自己也一直通过体验和反思不断地丰富拆书理论。
这本书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构建自己知识体系,学习可在新领域中快速成为专家的能力——无论是面对一份新工作还是人生的新阶段。”
扯回我前面的问题,为什么读书会忘记呢?记忆容量有限是一个原因,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读的书没有和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系,没有转化为个人能力;另一个读书中的知识点没有形成粘性,没有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受到《这样读书就够了》的启发,我现在认为读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知识点为主体的阅读,强调的是对知识点的记忆准确无误,这类书以虚构类、艺术类为主;另一种则是以自我为主体,强调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了能力,这类的书则以致用类为主。
说到底,你是读书呢?还是被书读?
以知识点为主体是被书读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男孩子追求一个貌美娇横的女孩子,那么他就得记住这个女孩子今天穿了什么款式的上衣,口红什么颜色,耳钉有无镶钻等细节。他要记准确了,一旦这位女孩子问起来了,他才能对答如流,才能顺利牵上姑娘的小手。
以自我为主体才是读书。同样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男孩子处在择偶期,他每遇到一位姑娘就认真地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品位、工作、家庭等各种细节,然后联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思一下是否和这位姑娘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思维模式是否一致等问题,确认有共同的前景,他就放手去追求。
两种读书方式都有自己的好,关键是你用对了吗?
你想学《周易》中的算命术,四支八柱、阴阳五行总要死记硬背,不得有差错。
但是,当你有了基础知识后想要学得更精深,你就可以用这些命理结合自身的经历练练手了,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和反思了,也就是把书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了。
读书,还是被书读,这是一个问题。
但对于我来说,用什么方式读书取决于我的目的。
读书嘛,操之在我。
如果你是一个职场人,想要通过读书快速地提升能力,那么我建议你认真地读读赵周先生《这样读书就够了》,学习便签法,有空去参加线下的拆书帮活动。
至于其他的目的,另外再说了。
2018年1月2日,灵林玖玖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