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尔可说是《刀锋》中毛姆着墨最多的人物。
因为伊莎贝尔代表了绝大多数的尘世俗人。她不像拉里,属“人中麟凤”,而是接近通常类型的人,对此,毛姆“自命能了解他们的内心深处”,因此,相比拉里,他笔下的伊莎贝尔反而更为立体,全篇读完之后对她的感觉也更为复杂。
一方面,能理解她的所作所为,也同意她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与追求。她是我们普通俗人的一员,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
她要的是安稳、富裕、有社会地位、受周围所处人群认可甚至艳羡的生活。
她对拉里所建议的有趣的精神追求、但物质拮据的生活方式非常不理解,也绝不赞同,因此和拉里解除婚约,即使她深爱拉里。
随后她与一直追求她的投资经纪人之子格雷结婚,过上了想要的生活。格雷爱她、宠她,珠宝首饰、锦衣华服、豪宅别墅都能给予她满足,当然,场面阔绰的社交宴会也不在话下。他们很快有了两个女儿,伊莎贝尔当然也是按照通常的上层人家的方式,把孩子教养有方。外貌上,靠着措施、锻炼和皮肉吃苦,也由青春漂亮女孩变成绰约风姿的美妇人,总之,结果是极端令人满意。
即使在后来的经济危机中,老公格雷破产,她也好命的得到舅舅的资助,举家迁往巴黎,依然过着上层阶级生活。最后还得到了舅舅的绝大部份遗产,并靠着遗产,资助丈夫重回美国展开新的事业。
另一方面,她又是令人生厌的。毛姆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她那些心机、手段、占有欲的厌恶之情。
比如,在她的内心深处,她爱的仍是拉里。所以,即使不能与拉里结婚,她也仍然对他有着不可遏制的占有欲,乃至在听说拉里准备与另一个女人索菲结婚时,几乎失去理智,并最终使用计谋,促使索菲在结婚前逃跑、失踪,而这也间接导致了索菲最后的毁灭和死亡。
对此,毛姆毫不客气,专程当面斥责她是“杀害”索菲的“凶手”。并打击她,指出她缺少一样使人对她完全着迷的东西——温柔。
不过尽管如此,毛姆还是承认,这些仍然不影响自己对伊莎贝尔的欣赏。因为,她就是茫茫俗世人海中的代表,是通常类型的人的代表:被矛盾利益困扰,在世界的混乱里迷失;那样渴望好的,那样外表笃定,却又内心彷徨;那样慈善,又那样残忍,那样成撒,又那样狡猾,那样卑鄙,又那样慷慨……
这就是我们普罗大众。
因此,虽然毛姆在书的结尾自我安慰说所有书中人物都如愿以偿:拉里找到安身立命之道;伊莎贝尔在所处阶层取得巩固地位并获得一笔财产做靠山;格雷找到稳定赚钱的工作;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略特成为社会名流;拉里救护过的苏珊得到生活保障;而被生活的打击击垮的索菲获得死……但是,毛姆却是一开始就在书的扉页借用《迦托-奥义书》中的话指出: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这样的首尾呼应,焉能使人安心合上书呢?又怎能不使人反复去咀嚼、思考呢?这就是毛姆的深刻之处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