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心老师的生命里,有一种广阔的自由,有一种莫名的温暖,有一种特别的真诚,有一种久久的坚持。近些年来,安心老师在全国20多个城市间游走,带领超过100场工作坊,开办了一期期讲师班,引领了众多父母成长的方向。
这本书是安心老师十年的心血之作,从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和自我调整六个方面,分享了关于PET的心得与体会。PET主要讲的是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这套课程所运用的理论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说集人本主义的精髓,融会贯通于沟通中,使高深的心理学知识得以被父母运用。虽然PET以亲子关系为着眼点,实际上适用于所有人际沟通。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不越界,界限,即存在,代表一个人的疆界所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谈及界限时,会有很多害怕,比如害怕界限会造成关系的破坏,因而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结果却是由于我们的不真实,关系越来越疏离。实际上,彼此保有界限的关系,才能更长久。在这一部分,有中国式的很多情景出现,比如夹菜,尊老,爱幼,催婚等,最感动人心的一个案例是拜伦.凯蒂在《一念之转》中写到,她的孙子罗斯出生时,没有呼吸,整个产房弥漫着不安和惊慌失措的气氛,凯蒂的女儿转头看到的却是凯蒂的微笑。事后,她告诉凯蒂:“妈妈,你知道你经常挂在脸上的微笑吗?当我看到你那样看我时,一股平安的能量感染了我,即使婴儿没有呼吸,我仍觉得没关系。”当然婴儿后来有了呼吸,健康地活了下来。凯蒂说:“我很开心,我的孙子不必因为要得到我的爱而为我呼吸,他的呼吸是谁的事?不是我的事。不管他呼吸与否,我不愿错失他存在的每一刻。我知道即使没有任何呼吸,他也活了自己完整的一生。”哪怕是生命攸关的时刻,仍然保有界限。当读到这个故事的时侯,震撼、喜悦、感动就会从内心深处升起。无论生命以何种方式存在,哪怕是以“不存在”的方式存在,我都一样爱你,一样尊重你的界限。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不评判,评判带来分离,当你评判自己时,你在远离自己;当你评判他人时,你在远离他人。沟通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不评判。当我们停止评判时,可以看到更多的真相,发现问题的真正答案,给予他人更多的同理。让一个人发生改变的并非评判,而是接纳。这一部分举了很多生活中的案例,没有评判,只有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当真正倾听的时侯,我们就走进了彼此的世界。
本书的第三部分,负责任。在这个部分,我们先看一个小案例:
学PET之前
(玩具倒了,很快就去安慰孩子)
儿子:积木倒了,我不要积木倒掉。
妈妈:没关系,妈妈帮你扶起来。
儿子:不要,我就是不要积木倒掉。
妈妈:抓耳挠腮中......
学PET之后
儿子:积木倒了,我不要积木倒掉。
妈妈:宝贝,积木倒了你很难过。
儿子:嗯
(过了两分钟)
儿子:我把积木重新搭起来。
案例很小,但细品起来很有味道,这就是选择教育和选择理解信任的区别,哪怕是四岁半的孩子,在被理解之后,也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最好的状态是我们爱孩子,但是责任留给孩子自己承担。
第四部分:无伤害。本书的一个核心是告诉孩子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绝大部分人在与人相处时,总是自带矛与盾,即自带攻击与防备。我们的行为和语言充满了攻击性:“你真笨”,“你错了”,“都是因为你”等等。同时,我们也充满了防备,试想如果有人对你使用以上的语言,你会怎么回应:“你才笨呢”,“错的是你”,“关我什么事”。我们随身带着矛和盾,就如同时刻让自己置身于战场,伤害总是难免的。这就是我们的习惯性语言,自带杀伤力,因而大部分表达都是在发泄情绪,或指责对方,而非真正的表达。要做到无伤害的表达,就要把语言中的攻击性去掉,把“你”变成“我”,把“评判标签”改成“行为”,把“指责”改成“感受及影响”。当我们的语言不再传递攻击性时,他人也会为自己负责,并且很乐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五部分:一致性。整个PET所倡导的就是一致性沟通。一致性沟通就是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和无伤害的沟通。在一致性沟通的背景下,PET向父母传递一个理念:不做完美的父母,做真实的父母。真实的父母意味着打破父母无所不能的神话,承认身为父母的我们不是完美的,我们是有限的,有些行为我们能接纳,但也有行为是我们不能接纳的。有些事,我们也有做不到或做错的时侯。这就是真相的力量,真相能带来疗愈,真相能带来真正的亲密,真相能让人真正地放下。从另一层面来讲,当我们能坦诚地面对自己时,我们也跟自己达成了和解。
最后一部分:自我调整。PET是关于沟通的课程,也是如何使用语言的课程,整个课程结束于自我调整。自我调整其实就是面对自己压抑或逃避的情绪,审视自己持有的信念,走出各种戏码,活在当下。
阅读这本书就像一趟探索内在的旅程,带给我们更多看待生命的视角。让我们退至孩子的身后,给孩子空间与自由,同时保有连接和支持,这就是最好的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