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你两个选择:
1. 读完一篇文章,后面有一张脉络图,为你梳理这篇文章的知识点、结构等供你收藏,看到这张图你就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2. 读完一篇文章,关掉页面,在大脑回忆“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我得到了什么?”
你更喜欢哪个选择呢?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一种,有人把整理好的“干货”给我,不需要我自己费时费力整理,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似花了很多时间来学习,却始终不见成效,而有的人一天天成长,写文章,做课程,甚至写书,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同样是往脑子里装东西,为什么交流的过程中,我总觉得每个观点似曾相识,想表达又说不清楚,而有的人总能侃侃而谈,由浅入深,好似脑子里有倒不完的知识。
是我还不够努力嘛?
认知科学家可约可夫妇发现了一个颠覆以往观念的现象:输人的难易程度与输出的结果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你用简单的方式输人这个知识,等你需要提取它时就会很因难。相反,输入知识的方式比较困难时,等需要提取时就会更容易。(来自《康奈尔笔记法》P121)
原来不是我不够努力,是我输入的方式错了。追求所谓的“干货”看似为我节省了时间,但收获也减少了。毕竟“干货”是别人的知识,并不是我的知识,我对它不够熟悉又怎么可能在需要的时候把它提取出来呢?
那问题来了,我该如何费力地输入呢?多读几遍行不行?一遍不行,读个十遍八遍,甚至背下来,行吗?
答案是不行。反复阅读会给我们一种”我对知识已经很熟悉了“的错觉,而即使你能背下来,没有理解,当面对需要解释的现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你如何从众多的知识中,选择知识A而不是知识B呢?
费力输入的本质是理解信息,把信息加工成你的知识,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提取出来。
那究竟如何费力输入呢?
《康奈尔笔记法》中提到,我们需要学会做笔记。
1. 把笔记分为笔记栏,线索栏,总结栏3部分。
2. 学习(看文章或听课)的过程中,在笔记栏简单记录重要内容的关键词。
3. 学习结束后通过关键词回忆,用自己的话完善笔记栏的内容。
4. 根据笔记栏的内容提炼问题,记录在线索栏。
5. 总结栏归纳笔记内容。
康奈尔笔记法中费力输入体现在哪呢?
首先写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种费劲的输入,相对于看,它让知识在脑海中停留的时间更长。
其次笔记是在学习后通过回忆完善的,即保证了学习的过程中专注学习和理解,回忆本身也加深了输入的难度。
再次记笔记的时候用自己的话来表达,用自己的话看似很简单,真正表达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你不知从何下笔。用自己的话表达的前提是理解,只是看或听的话,你以为你理解了,真正去写去说的时候你会发现并没有,而用自己的话表达会强迫我们去尝试理解。
最后根据笔记的内容提炼相关的问题,这只有在我们对内容足够了解,才能知道它能回答什么样的问题。而以问题为线索,当我们回顾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能再次检验我们是否理解,再次巩固已经理解的知识。
这一系列费力的输入,让陌生的信息在时间的拉扯和辛苦的付出中,被熟悉被理解,进而成为我们的知识。于是,我们能轻而易举地在和别人的对谈中将对应的知识提取出来,与对方侃侃而谈;能在某种复杂的现象中,将对应的知识提取出来,识别出现象背后的原理,对世界多一份理解;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将对应的知识提取出来,应用解决问题,为我们所用。
从此我不再追求所谓的“干货”,信息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才是自己的。就像种一棵树,你每天只是看它,没有用,你需要给他浇水。而浇一天水,也许你看不出成长,但坚持每天浇水,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头顶上方早已枝繁叶茂。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使10年前,其次是现在!扔掉别人的干货,让我们从自己记笔记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