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和 requests
模块一样,envoy
也是 Reitz 的作品,连官方描述都类似——Python Subprocesses for Humans。
实际上,envoy
的核心代码非常少,总共只有不到 300 行代码,只是简单的对标准库 subprocess
的封装。但是,所谓短小精干,envoy
实现的接口简单易用,比裸用 subprocess
方便不少。
背景知识
在讲 envoy
的代码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些背景知识。
程序和进程
在计算机科学及相关领域,经常能看到程序和进程的概念。有些人不清楚它们的差别,混为一谈。这是不好的。
- 程序:一般是一组CPU指令的集合构成的文件,静态存储在诸如硬盘之类的存储设备上。
- 进程:当一个程序要被计算机运行时,就是在内存中产生该程序的一个运行时实例,我们就把这个实例叫做进程。
简单来说,程序就是编译出来的二进制可执行文件,比如 Windows 里的 .exe
文件,nix 里的 ELF 文件。操作系统将它们装载到内存空间并执行时的实例,就是进程。程序和进程之间隔着一个「装载」的步骤*。
Linux 里的进程
以下实验均在 CentOS 5.4 环境下操作。
首先,我们在终端里执行
ps -eo pid,ppid,comm,cmd | less
这里 ps
命令用来查询正在运行的进程,-e
表示我们想要查看所有的进程,-o
则选择我们想查看的列名称。这里我们查看 pid
, ppid
, comm
, cmd
。
在这个输出结果中,每一行代表一个进程(表头除外),共分为 4 列。
- PID: Process IDentity,进程在当前系统中的唯一识别码,相当于我们的身份证号。
- PPID: Parent PID,父进程的 PID。
- COMMAND: 进程的简称。
- CMD: 进程对应的程序及其运行时所带的参数。
从计算机启动到进程的创建
计算机启动时,首先会从主板上的 BIOS (Basic Input/Output System) 中执行程序,从某个设备(比如软盘、硬盘、光盘、网络等)上启动计算机。而后,计算机会定位到所选的设备上,读取开头的 512 字节里的 MBR (Master Boot Record)。MBR 里记录着从存储设备启动 Boot Loader 的具体分区和位置。Boot Loder 里记录着操作系统名称、内核所在位置等信息,启动 Boot Loader 之后,它会帮我们加载 Kernel。内核负责两件事:对下负责管理硬件,对上负责提供系统调用。于是,内核首先会预留自己运行所需的内存空间,然后调用驱动程序 (drivers)检测计算机硬件,最后启动 init
进程,并将控制权交给这个进程。在 Linux 里,init
的 PID 是 1
。init
进程负责设置计算机名称、时区,检测文件系统,挂载硬盘,清空临时文件,设置网络等操作。通常意义上说,当 init
完成这些工作,计算机就算启动完成了。
我们小结一下,计算机启动的流程是:
BIOS -> MBR -> Boot Loader -> Kernel -> 预留内存空间 -> drivers ->
init
-> settings
我们知道,运行于操作系统上的进程(包括 init
)与操作系统交互,都是通过系统调用来完成的。然而 Linux 并没有提供创建新进程的系统调用。实际上,Linux 里创建新的进程这一动作,是通过 fork
和 exec
两个函数来实现的。
我们先来看看 fork
函数的用法。
pid_t pid;
if (pid = fork()) {
// ...
} else {
// ...
}
调用 fork
函数后,新的进程(任务)和当前进程一起从代码的同一位置开始执行:从 fork
函数获得返回值。在这里,新的进程称为子进程 (Child Process),当前进程相对应称之为父进程 (Parent Process)。不过,在子进程中,fork
函数返回 0
;在父进程中,fork
函数则返回子进程的 PID。因此,在子进程中,表达式 pid = fork()
为 false
,跳转到后续的 else
语句块继续执行;在父进程中,表达式 pid = fork()
为 true
,继续执行语句块。
fork
函数的产生子进程的速度非常快。这是因为,通过 fork
产生的子进程,只是简单地分配了内存空间,并与父进程共享写时复制 (Copy on Write, COW)内存空间。这意味着,通过 fork
产生子进程的过程中,并没有内存中内容的复制,因此速度非常快。
fork
产生的子进程,只是父进程的镜像。通过 fork
的返回值,我们可以在代码里判断是否是子进程。如果是子进程,就可以调用 exec
函数,使用新的程序(可执行映像文件)覆盖当前的映像,从而执行新的任务。
不难发现,Linux 中所有的进程,不断追溯其父进程,都会最终追溯到 init
进程。
进程的终止
当一个进程执行 exit
函数之后,内核会释放它所打开的文件、占用的内存等资源,然后在操作系统内核中保留一些退出信息
- PID
- Exit Code
- CPU time taken by the process
简而言之,进程退出后,会释放资源,然后在内核里留下一些诊断信息,成为僵尸进程 (Zombie Process)。进程退出后,将 PID 留在了操作系统内核中尚未释放。因此,该 PID 是不可以被后续的新进程使用的。因此,在 Linux 的设计中,父进程需要调用 wait
或者 waitpid
函数从内核中获取并处理子进程的诊断信息,并释放 PID(清扫僵尸进程)。
如果子进程退出时,父进程尚在,但父进程始终不处理子进程退出后留下的僵尸进程,而不断因为业务逻辑产生新的子进程,那么僵尸进程就会不断积累,最终占满所有可用的 PID(没有进程槽了)。这样一来,在操作系统中就无法产生新的子进程了。(参见 fork 炸弹)因此,通过 fork
函数创建子进程之后,一定要注意 wait
子进程。
如果父进程退出时,子进程尚在。这时候,没爹没娘的孤儿进程(Orphand Process)就会被 init
进程收养,直到它退出后被 init
处理。
envoy
源码剖析
Reitz 的 envoy
项目地址是 https://github.com/kennethreitz/envoy。为了保证本文的长期有效性,我将它 fork 到了这里 https://github.com/reviewlib/envoy。
envoy
的核心代码保存在 ./envoy/core.py
当中。我们先就这份代码的语法点做分析,然后讨论它的结构。
库
import os
import sys
import shlex
import signal
import subprocess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traceback
最头上的两个 os
和 sys
是常用的标准库,不必多说。
shlex
的名字可以分为两部分:sh
代表 shell;lex
是一个著名的词法分析器的生成器(lexical analyzer)。运用这个标准库,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解析出用户需要在子进程中执行的命令。
signal
是 Python 里处理 Linux 内核信号的标准库。我们这里主要用它内部定义的信号的值,不涉及它的具体用法。
subprocess
是 Python 中实现子进程的标准库,是 envoy
封装的实际内容。
threading
是 Python 中实现多线程的一个标准库。在 envoy
里,我们实际用它来执行 subprocess.Popen()
创建子进程并执行任务。
traceback
是 Python 中用来追溯异常的标准库。
Command
类
我们来看 Command
类。这是一个模块内部使用的类,Command
类的每个实例都能执行 run()
方法,在一个子进程里执行 Shell 命令。
初始化函数 __init__()
直截了当,只是简单地对各个数据成员赋值。
整个类的主要部分是 run()
函数,我们仔细深入进去观察一下。
environ = dict(os.environ)
environ.update(env or {})
第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对环境变量的处理。
首先,作者将 os.environ
转换成一个 Python 内建字典,保存在 environ
中。而后,用字典的 update()
方法,将用户传入的环境变量补充到 environ
中。这里,update()
方法有两个特点
- 输入必须是一个非空的字典,因此作者利用短路求值
env or {}
的方式确保「非空」; - 输入的
env
如果有与os.environ
同名的环境变量,则会以env
中的值为准,否则直接在environ
中添加键值对。
利用这两个特点,作者巧妙地实现了程序逻辑。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 run()
函数的内部,嵌套定义了 target()
函数。
def target():
try:
self.process = subprocess.Popen(self.cmd,
universal_newlines=True,
shell=False,
env=environ,
stdin=subprocess.PIPE,
stdout=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bufsize=0,
cwd=cwd,
)
if sys.version_info[0] >= 3:
self.out, self.err = self.process.communicate(
input = bytes(self.data, "UTF-8") if self.data else None
)
else:
self.out, self.err = self.process.communicate(self.data)
except Exception as exc:
self.exc = exc
在 Python 中,函数定义是允许嵌套的,不过
- 各个函数有自己的作用域;
- 内层函数优先访问内层作用域的变量,如果内层没有所需变量,则逐层向外寻找所需变量;
- 外层函数不能访问内层函数的变量(对外层函数来说,这是局部变量);除非内层函数声明变量时加上了
global
关键字修饰,并且在访问它时已经调用过内层函数。
这里的 target()
函数定义了我们接到一个执行 Shell 命令的需求时,我们要做哪些事情。依其定义,我们要首先使用 subprocess.Popen()
创建一个子进程,并在相应的条件下执行 self.cmd
。然后调用 self.process.communicate()
方法,将 self.data
通过管道传给正在 Shell 中执行的程序,并获取程序的标准输出和标准错误。在整个过程中,但凡出现任何问题,都保存在 self.exc
当中。这里作者使用了所有异常的基类 Exception
,这是因为对于作者来说 self.cmd
是不可控的,在执行 self.cmd
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任何形式的异常。为了能够处理所有异常,作者必须使用 Exception
来处理。
第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作者在工作线程中去实际执行 target()
完成的任务。
if self.exc:
raise self.exc
if _is_alive(thread) :
_terminate_process(self.process)
thread.join(kill_timeout)
if _is_alive(thread):
_kill_process(self.process)
thread.join()
self.returncode = self.process.returncode
return self.out, self.err
首先,作者创建了一个线程,将 target()
函数作为参数传入构造。也就是说,thread.start()
实际会执行 target()
函数的代码。而后,作者用 thread.join(timeout)
的方式,来处理上层传下来的超时限制。这样,主进程将会阻塞住,直到
- 线程中的任务完成(也就是
target()
中创建的子进程的任务完成);或者 - 达到超时时间限制。
第四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作者回收和处理在线程中运行的子进程任务的执行状态信息。
if self.exc:
raise self.exc
if _is_alive(thread) :
_terminate_process(self.process)
thread.join(kill_timeout)
if _is_alive(thread):
_kill_process(self.process)
thread.join()
self.returncode = self.process.returncode
return self.out, self.err
首先,子进程可能抛出异常,因此需要捕获和继续向上抛出异常。
其次,线程 thread
可能因为超时而执行到当前代码,因此通过预定义的 _is_alive()
函数来判断线程是正常退出还是扔在超时运行。如果确实超时,那么首先应该终止子进程,然后尝试等待线程超时终止。如果线程仍然还活着,说明线程内的子进程没有被正确终止,那么首先杀死子进程,然后阻塞线程直到它完成。这样的设计,是确保子进程和线程都完全停止,防止僵尸进程的出现。
最后,函数返回标准输出和标准错误的内容。
Response
类
我们来看 Response
类。这是一个模块内部使用的类,Response
类的每个实例都是 Command
类的实例调用 run()
方法后的执行结果信息。
class Response(object):
"""A command's response"""
def __init__(self, process=None):
super(Response, self).__init__()
self._process = process
self.command = None
self.std_err = None
self.std_out = None
self.status_code = None
self.history = []
def __repr__(self):
if len(self.command):
return '<Response [{0}]>'.format(self.command[0])
else:
return '<Response>'
从只有一个 __repr__()
方法可以看出,Response
类几乎只是一个简单的数据结构,提供了可供打印的功能,仅此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类呢?这里我们留给读者思考。
expand_args
函数
expand_args(command)
函数接收一个字符串作为参数,并将之解析为一个个的命令。
Prepare arguments.
if isinstance(command, (str, unicode)):
splitter = shlex.shlex(command.encode('utf-8'))
splitter.whitespace = '|'
splitter.whitespace_split = True
command = []
while True:
token = splitter.get_token()
if token:
command.append(token)
else:
break
command = list(map(shlex.split, command))
return command
我们以 'cat inFile | sort | uniq'
为引数,传入 expand_args
函数,分析一下会发生什么。
首先,作者用 shlex.shlex()
构造了一个词法分析器,并设置以管道符号 |
为标志,分割传入的字符串(或者 unicode
类型的实例,后不再重复)。加上之后的 while
循环,这基本相当于执行了 command = command.split('|')
的效果。
而后,执行 command = list(map(shlex.split, command))
,调用 shlex.split
函数,作用在 command
的每一个元素上,并返回一个列表,保存在 command
当中。最后以 return
将 command
返回给调用函数。
这里的 map()
函数接收两个参数
- 一个函数
- 一个可迭代的列表
然后将函数作用在列表的每一个元素上,并返回一个列表。类似的函数还有 reduce()
函数(参考 Google 的 MapReduce 架构)。这里给出两个示例,供体会它们的作用
map.py
#!/usr/bin/env python
inIter = ['adam', 'LISA', 'barT']
regNames = lambda iter: map ((lambda inStr: inStr.capitalize()), iter)
print regNames (inIter)
最后,输入 'cat inFile | sort | uniq'
有输出 [['cat', 'inFile'], ['sort'], ['uniq']]
。
run
函数
run(command, data=None, timeout=None, kill_timeout=None, env=None, cwd=None)
函数是 envoy
模块的主要接口,用来在子进程里执行 Shell 命令。
首先解释一下 run()
函数的各个参数的含义
-
command
需要执行的 Shell 命令(可以包含管道,但是不允许包含&&
或者;
之类的符号); -
data
通过管道传入 Shell 命令的内容; -
timeout
子进程执行超时时间; -
kill_timeout
终止子进程失败的超时时间,超过这个时间将直接杀死子进程; -
env
环境变量; -
cwd
Current Working Directory,工作目录。
run
函数的实现相对来说是平铺直叙的,这里用注释简单说明一下各个部分都做了什么即可。
'''对 command
做词法分析,拆分命令'''
command = expand_args(command)
history = []
for c in command:
'''模拟管道的作用,传入上一程序的标准输出'''
if len(history):
due to broken pipe problems pass only first 10 KiB
data = history[-1].std_out[0:10*1024]
'''实际在子进程里执行命令'''
cmd = Command(c)
try:
out, err = cmd.run(data, timeout, kill_timeout, env, cwd)
status_code = cmd.returncode
except OSError as e:
out, err = '', u"\n".join([e.strerror, traceback.format_exc()])
status_code = 127
'''将执行结果保存在 history
当中'''
r = Response(process=cmd)
r.command = c
r.std_out = out
r.std_err = err
r.status_code = status_code
history.append(r)
'''函数返回最后一个管道(如果有)之后命令的输出和详细情况'''
r = history.pop()
r.history = history
return r
</pre>
|
模块设计分析
Kenneth Reitz 不愧是公认的这个世界上 Python 代码写得最好的人之一——虽然 envoy
是对 subprocess
的简单封装,功能有限,但是代码结构非常优雅,内部实现的逐层封装十分完善。
对于模块的用户(程序员)来说,envoy
几乎只有 run
这一个入口。而它的作用也很明确:开一个子进程,执行一条 Shell 命令,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执行结果——中间的脏活累活(处理异常、超时、主进程阻塞等待、保存历史等等),envoy
都帮你做好了。
对于 run()
函数来说,它只需要知道执行 out, err = cmd.run()
就能在子进程里执行用户需要的命令,然后将结果存在 Response
里就可以了。
对于 Command.run()
函数来说,它只需要处理好环境变量,执行 target()
最后处理超时、异常、收集结果信息就可以了。
对于 target()
来说,这是一个嵌套定义的函数,它才是真正 fork
子进程并执行 Shell 命令的函数。
不难发现,每个层次完成的任务,几乎都可以用简单一句话解释清楚
-
envoy.run()
- 将 Shell 命令交给它,就会在子进程里执行这些命令并处理好返回结果; -
Command.run()
- 将一个具体的 Shell 命令(不包含管道)交给它,就会在子进程里执行这些命令并处理好返回结果; -
target()
-fork
一个子进程,然后在子进程里开心地执行命令。
这种符合 *nix 哲学的设计,造就了优雅好用的 envoy
库。对于程序员来说,将命令交给它,然后坐等结果就可以了。无愧于 Python Subprocesses for Humans 的豪言壮语。
转自:
https://blog.csdn.net/junli_chen/article/details/7829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