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取代,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时在钱币方面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是金属货币为主的时期,在各国中分别出现了布币、刀币、蚁鼻钱、圆钱这四种金属货币。布币铸造的地区,主要是春秋的秦和三晋地区,战国的魏、赵、韩、燕等国;刀币铸造的国家主要是战国的齐国和燕国;蚁鼻钱主要在楚国流通;圆钱就是我们当今见到的内方外圆铜钱,它以秦国铸造的“半两钱”前最负盛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至此“半两钱”成为秦统一后的主导货币。
秦半两这种方孔钱,是秦始皇削平战国诸侯以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结束紊乱的币制,而统一施行的钱币。这种外圆内方的钱,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从而奠定了我国历朝铜钱的基本形式。秦始皇时半两钱直径为2.5-2.8厘米,重3-6克。半两钱”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战国后期到秦代的物价是很低的,正常的粟价每石大约只有几十个钱,一斗米也只要三枚秦半两就够了。可见当时物价很便宜,钱价是贵的。半两钱这种使为方孔圆钱在中国保留两千多年奠定了基础,直到汉武帝时铸造出五铢钱,它才退出货币流通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