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一直钟爱国学,觉得经典文化是立身之本,万物之基。最近读到上文这段话,感触很深,从教多年,感觉的在教学中,也是受益匪浅。
人,作为社会的动物,饮食起居,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和人打交道。而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交什么样的朋友,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尤为重要。
于是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民间也有好多俗语:“鱼找鱼,虾找虾,老鳖找王八。”
我们是大人,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三观,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志趣去交朋友,选择我们钟爱的生活。
可对于孩子们,三观体系完全朦胧期,甚至都不懂三观是什么的时候,身边的朋友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她们就像一张白纸,你想在上面画什么,他脑海里呈现的就是什么。有时又像镜子,身边出现什么样的人,她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同时,她们还是好奇宝宝,脑袋里总是装着十万个为什么。似乎要拉着小伙伴去全世界探秘。
家长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于是开始拼命挣钱,让孩子在物质上能得到满足。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好孩子交朋友。不要沾染上坏孩子的陋习。可如何去评定好孩子和坏孩子呢?仅仅看分数,貌似是不够的。又如何让孩子去选择我们眼中的好孩子去交朋友呢?貌似我们也左右不了孩子的内心。
近来愈发觉的,适合的朋友,好的环境,往往是孩子内心充实后,做出的一种自然的选择。当一个孩子内心初步具有判断力,有思想,她自然会去选择跟她志趣相投的朋友,也更能促进彼此进步。反之,如果孩子内心空空如也,人云亦云,根本谈不上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当然,也很容易被环境所影响。
如何培养孩子的判断力,丰富他们的思想,我觉得是家长和老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好多事情,不是我们告诉她们好,而是要让她们自己觉得好。也不是我们规定她该跟谁玩,而是根据自己的志趣去选择朋友。
于我而言,觉得可以从影响和自修两个方面做起。
先说说影响。平时我会在班级树立各种典型,尽量发掘他们的优点,然后无限放大,让大家去向他们学习。比如书写小明星,坐姿小明星,唱歌小明星,发音小明星,管理小明星,学习小明星……当每个人都发现自己身上的价值感后,她们的自信就会不断的散发光芒,从而影响身边的孩子。我发现,一段时间后,班级的整体氛围都很棒,正能量的火焰也越燃越旺。
再说说自修。平时会要求孩子基本的礼貌,比如来时打招呼,走时说再见。吃东西先给父母,长辈。同学间要互相帮助,好东西要彼此分享。当然这些都是简单的礼仪。还会要求孩子养成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最近要求孩子每天读《论语》。个人觉得,对于孩子,阅读也许是丰富思想最便捷的方式。而国学经典更是思想文化的精髓。
今天下课后,我没下楼,在楼上听见朗朗读书声。下楼看时,发现孩子们端坐在桌前,每人面前一本《论语》,大声的朗读着。
我问到:“是自觉读的,还是妈妈让读的?”孩子异口同声说是自己那一刻,心里别提多欣慰。
一直相信一句话,我们不能改变一个人,但是我们可以去影响身边的人。我们也不曾被谁改变过,但我们却无时不被人影响着。
曾经看过一副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有读书。”做人,读书,我希望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能放在教育的首位,并以身作则的去影响孩子,也许,这将是她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