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三个字,久仰大名,却从没拜读其文字,但都在很多瞬间听过她,一些名言,一些事情,诸如,她说出名要趁早。好多好多年前,我第一次看这句话时,觉得这句话好急功近利啊,当时没有想要去读张爱玲的文字。直到最近,想要读张爱玲,却又不知从而读起。
偶然看到这本书《因为爱过所以宽容——张爱玲传》,作者是一位自由撰稿人,仰慕张爱玲的旷世之才,为了追怀传奇女子如斯不平凡的一生,作者经研究并书写出自己领悟中的张爱玲的一生。于是我在决定开始读张爱玲文字之前先阅读张爱玲的生平开始,这本书对张爱玲的一生甚至从她还没出生就开始写起,让我了解到了张爱玲的一些家族历史,也是为全面书写张爱玲整个人生的一种铺垫。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是出自张爱玲给胡兰成的情书。本书的书名缘由大致也是取自其中。
从时间空间来看,张爱玲的一生,分成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生活在没落贵族家庭的童年时光,她的童年,因由他父亲张子沂的一切遗少败坏风气所影响,母亲与姑姑远走留学,后母的暴力相待。从前不知道张爱玲是个孤独的人,甚至喜欢孤独,这种喜欢的程度甚至有点病态,尤其在她的晚年。 第二部分是她开始以文为生的鼎盛时期,在母亲的帮助下赴港求学、在上海的一夜成名,到后来与胡兰成的相知相恋分手。期间的文学产量应当是她一生中最多的时期。与当时已有名气的女作家苏青成了好友,与很多有名的出版社合作,《杂志》,也开始了话剧、舞台剧等剧本的撰写。 这个阶段她在文学上的成就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第三部分是她在美国的时光。张爱玲到了美国后,仿佛她的人生开始走下坡,文学产量下降,但与赖雅惺惺相识后,她孤独漂泊的灵魂得到归属,哪怕他们婚后的日子过得很窘迫,但是爱的滋润,让他们边走边爱,始终不离不弃。因为在西方国家,张爱玲的文学销路很一般,为了解决生计,期间回过台湾希望寻求新的机遇,却也受挫。回到美国后,与赖雅的感情是小别更胜新婚,曾经在美盛名一时的赖雅,如今过气无人问津,昔日在国内一夜爆红的张爱玲,现在屡屡失意,尽管日子过得不尽人意,但是两口子的感情像和风细雨,延绵不断,直到后来赖雅病重离世,张爱玲的人生开始定格,即使她再活了30多年,但她就想在赖雅离开那时也跟着离开了。那年张爱玲才46岁。
如果从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来看,我把书本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张爱玲在国内,她崇拜林语堂,希望能像林语堂一样成名利就,扬名内外。她从小就体现出对为学的天赋,7岁创作小说,10几岁开始发表文章开始一直到20几岁,瞬间走红,她声称出名要趁早,因为她说,她吃没吃过没钱的苦所以不可以没有钱。那时候,她热爱文学,也爱名利,同样的爱孤独不善交际,这是她这个阶段的独性。 下半部自热就是她离开了中国到了地球另一半的美国的部分。西方人们不懂她的情,因为生活习惯,历史文化的差异,她在美国的创作一直不好,尽管开始时保持着定量的创作,但仅有一部小说被出版。在赖雅离开后的三十年,她几乎不怎么创作了,孤独症更加加重了。
在阅读的过程,我给自己假设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果张爱玲的童年是幸福的,那么她的孤独症应该会好很多吧?她的交际能力好些,那么她的生活是不是会好很多。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当初她坚持留下了她与赖雅的孩子,她的人生结局会不会又不一样了呢,孩子会不会让她奋发图强,甚至,在赖雅离开后的日子里心灵仍有所依托,不至于最后孤独离世?这些都是虚无的假设,只有张爱玲本人真实经历过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张爱玲的人生。只是我不愿意相信,这样一个才女,人生也这般千疮百孔。
这本书,对张爱玲人生的描述没有刻意营造名人光环,有关她的都很现实,作者是张爱玲的忠实读者和仰慕,这一点不容置疑,她对张爱玲的真诚的喜欢在于她给我展现了张爱玲的真实人生,哪怕张爱玲对钱财的喜欢,对名利的追逐,到最后落魄伶仃,也都一一呈现,没有夸大没有隐藏。 在读完这本书后,便可以开始读张爱玲亲手写的书了,我相信这将对我理解张爱玲的文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