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出名的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给一群4岁孩子一块棉花糖,告诉他们可以选择直接吃掉,也可以选择跟这块棉花糖共处一室,忍耐15分钟,最后就可以吃两块棉花糖。有的孩子受不了诱惑,直接吃掉棉花糖,也有的孩子可以控制冲动,等15分钟。
研究发现,等待时间越长的孩子,他们十四年之后的学业成绩等等表现越好。这个实验非常出名,一些人从此认为自控力比智商更能预测一个人的成功。
不过,棉花糖实验的结论和实验设计都有争议,对我们来说,这个实验另有启发。
棉花糖实验的实验者Walter Mischel发现,那些能够坐上15分钟的孩子,往往不是坐在一边干等,他们会用不同的策略来延长等待的时间。比如,有的孩子会用唱歌来转移注意力;有的孩子不去看眼前的棉花糖,转而玩自己的手指和脚趾;有的孩子会装睡,闭上眼睛,甚至把装棉花糖的盘子推开。
自控力强的孩子不是天生对诱惑没有冲动,当他们的情绪上头了,他们不是咬着牙忍耐,而是会用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认知策略来冷却冲动。对于一些执行功能不太好的孩子,他们可能只是“冲动”的受害者。
周六,我们一家三人都在家,听老婆读育儿宝典中的孩子的自控力文章,其中又一次听到“棉花糖实验”,这个实验太出名了,以致于我在好多篇文章里都有看到过。
我一直觉得女儿没有什么自控力的,有什么好吃的,除非有大人特意监督或者放在高高的地方她拿不到。要不只要是拿到手里的,都是要吃光才罢休的。
就在前几天在超市买了几个小月饼,结果被她一会功夫全拆开了,都没有怎么吃。有时候让我真的很无语。
这时女儿说要吃她最喜欢吃的全麦饼干。我突发奇想,何不就此给女儿也做一下“棉花糖实验”呢?于是我帮女儿拿来一袋饼干,一小袋里面有2片,我拿出一片对女儿说:我先给你一片,你可以等15分钟后再吃,我会把剩余的这个饼干也给到你;当然你也可以现在吃掉你手里的一个饼干,那最终你就只能吃到一个了。
为了确保她能听明白我的意思,我又说了一遍:你15分钟后吃,可以吃一整袋2片;如果现在就吃就吃,那就只能吃一片。
女儿听明白后,问了我一句:我等15分钟你确定把你手里剩余那个也都给我吃吗?我肯定的回答:确定!
女儿说:我愿意等。于是她把饼干放在身边的纸片上,刚开始还看着它,十几秒后就不看那个饼干了。看向我和她妈妈,和我们一起说话。
中途女儿也就没有再看她身边放的那个饼干。我问她:你可以先把那个吃掉。但女儿坚决的说:我不吃,我还想要另外一个,这样我就可以吃两个了!
最终,女儿果真等待了15分钟,当然我也把剩余那个奖励给她吃了。
没想到女儿这次表现出来的自控力还是挺好的。正如实验者Walter Mischel所观察的那样,女儿也把自己的注意力从饼干上移到其它地方去了。转移到和爸妈一起说话上,这样就容易暂时忘记那个饼干的诱惑,虽然饼干对于女儿来说很喜欢。
即使中途我劝她可以先把手里那个饼干先吃掉时,她毫不犹豫的决定不吃,因为她的目标是得到另外一个饼干!
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自控力也是可以通过方法来学习提高的。那些最终忍不住而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可能就是没有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而是一直盯着棉花糖看,就显得诱惑更大,无法自拔。
在我讲明规则后,女儿还问了一句:你确定我在等待15分钟后就可以把另外一个给我吗?
如果我不确定给,女儿一定想没有等的必要。因为再等15分钟还只能吃一个,和现在吃一样,那显然是不划算的。
如果我到时确定会给她另一个,那就相当于可以同进得到2个饼干,2个饼干肯定比1个饼干诱惑更大。得到更好,更多的东西也是人的天性啊,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抵得住15分钟诱惑的小朋友,本质上是选择了更大的诱惑罢。
所以,这个实验确实有争议的地方,因为实验人员不清楚那些最终没忍住很快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是否是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受到过欺骗才导致对实验人员的不信任才出现的这一结果,而不是因为所谓的自控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