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位同事跟我说年龄大了,职场没有优势,想要多读点书。
学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但又担心自己的年龄大了,记不住,或者看完一本书不知道讲的是什么?GET不到书中的要点。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想读书,书架里面一堆书不知道该选择那本书。
收藏了一堆干货,参加了这么的培训学习,越学习越迷茫,每天早起打卡背单词。
看起来很努力,但是每次升职加薪都被同事抢先。
在移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移动阅读成为很多人读书的首选。
据不完全统计,每个人微信上面关注的公众号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每天这么多的公众号,收到的信息量相当于好几本书的容量。
这样的阅读增加阅读兴趣,也使得阅读越来越智能化,社区化,但同时人们接受的信息也越来越碎片化。
碎片化的阅读不仅没有满足很多人读书学习提升自己能力的需求,反而变得越来越焦虑。
这是因为很多人想要通过快速阅读一本书掌握书中的干货或者精华,这样做的目的使的他们往往会陷入一种误区就是,“这个理论不就是什么什么吗?“我好像听说过这个观点。”
当别人去深入问这本书讲的是什么的时候,他们往往回答不出来,这种看起来懂了实际上不懂,或者以他们以为得到了书中的干货就等于得到了本书的精华。
这种错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举个例子沙粒堆的再多也不会聚沙成塔,只会堆成沙丘,这种“以为自己知道,但其实根本不知道”的现象,实际上本身就是没有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能内化和应用知识,不能整理和分析信息,更不能反思和追问经验。
没有知识体系,就会听风是风,听雨是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或者对自己已有的选择进行合理化辩护,这样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总是责怪老师教的不行。
这也是这个知识焦虑的年代,各种知识付费大神横空出世,当然你也分不清楚他们是还是跳大神,很多人陷入读书的深层次焦虑中。
“听听激动,想想感动,过后不动”,学习没有效果又会反过来说老师水平不行,书中没有干货,或者是作者写的太深奥,这本书实用性不强。
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里面讲到,为之所以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是因为体系本身有多好,而是知识体系能够让人有稳定的根基和框架,能帮助人树立成长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体系,赵周老师认为:
第一,学习者是否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可以拆为己用,可以处理信息,可以解决问题。归根结底,学习者是否能够达到知行合一。
第二,学习者是否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反求诸己,可以触类旁通,可以举一反三。是否可以不断升级,最终成为专家。
拆解书中的道法门,找到自己的精气神,学会这三招,让我们读书快人一步。
第一招:清晰前因后果,明确适用边界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想要用同样的方法去做同样的事情却期待不一样的结果,那是不可能。”
读书也一样,读书如果是为了增加知识,而不是为了改变行为习惯,最终用同样的习惯做同样的事情,得到的还是一样的结果。
读书这样事归根到底是要回归到自己身上找原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碎片化的阅读,尤其是大量的公众号文章,自媒体畅销书籍,他们都是大量碎片化信息的拼凑,严重缺乏上下文,需要我们给内容加上上下文,这就需要分析前因后果,不断摸索调整试用边界。
这样一个碎片化的信息加工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加上对经验的反思追问,联系实际加以应用,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能力。
一、分析信息(analysing)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1、他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是通过什么样的场景代入这个观点?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他对我有什么启发或者反思。
2、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3、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4、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
二、整理信息(organising)的关键是清晰适用边界
1、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实例?
2、要这样做,得具体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3、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乍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4、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第二招:用三张便签来追问反思经验,规划目标和应用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需要关联自己的经验,回顾自己以前遇到这个问题怎么做?
使用相关经验要考虑成本收益,并且分析作者的因果逻辑,并对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具体行为,建立一个新习惯去代替。
一、用I便签重述知识
1、诠释:基本是自己的语言,没有直接用原文文句。
2、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解读准确。
3、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当。
4、致用:将原文知识总结或加工出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二、使用A1便签内化知识
1、案例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朋友的真实发生的案例,但不能是胡编乱造出来的故事。
2、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体现了起因、经过、结果。
3、和原文或I便签的诸要素有明确的对应,成为贴切的案例,辅助于反思经验,便于规划行动。
4、无论想到的是一个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够帮助自己更好理解了这个经验,也更深认识了原文信息。
三、使用A2便签应用知识
1、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 SMART?
2、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谁?在哪里?何时开始?频度如何?
3、是否在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
4、都是自己能做到或推动他人做到的吗?能测量做到的程度吗?行动够显性化吗?
第三招:RIA拆书法应用
RIA是三个英文的首字母缩写,Read,阅读原文的概念,方法论,理论。
Interpretation,引导促进,用自己的观点重述书中的观点和方法。
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
写和这个知识有关的自己的经验,通过反思自己的相关经验,让这个知识拆为己用。
规划自己可以如何进行的下一步行动,关键自己的相关经验,通过写作输出我们的相关经验,从点到面帮助我们丰富知识框架。
在信息越来越碎片化的今天,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从点到面,从面到点,从经验中追问反思成长,把书中和自己有关的知识填充到知识框架当中,拜托知识焦虑,读书焦虑。
学会这三招,让我们一起做读书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