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102: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就像教语文或教数学一样,有学生学的内容,但是也有教师对学科的深入了解。校本课程也一样,家乡风情课程,引导学生有一个浅层次的了解,也有老师的较深层次的认识。
早晨带领孩们到村子西南沟散步,现在生产路也全部修成了水泥路,行走非常方便,也没有露水。
早晨田野空气清新,刚下过雨,玉米苗一片青翠。从家里出来,翻过下沟,到了南岭,然后就到了西南沟。在西南沟中看裸露的土壤,土层深厚,杂石很少。上到岭上,往南看,一沟一岭就是白土坪村。再往南一沟一岭就是乔庄村。从家门口出发到乔庄村,不到五里,有四沟五岭。丘陵地形十分明显。沟倒是不深,平均六七米左右。
站在岭上,环顾四周,面前是雷沟水库,一条条沟都通向了它。其他方位都是沟壑纵横。但这些岭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高度都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再往西去,水平面渐渐抬高,一直到南岭的西岭,高度也不过抬高了两米。再往东北去,到石家庄,老龙窝,东西纵贯十余里,都是这样的沟壑纵横,但他们岭的高度都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如果你蹲下来,向东西看去,这时候看不到那些沟,映入眼帘的是东西方向的一马平川。
家乡这种奇特的地形,必然有其历史的成因。如果视野的范围再大一点。北边是高出岭两米的一道纵贯东西二十余里的岭,是顺阳河和干河流域的分水岭。这道岭,各村有各村的叫法,没有统一的名字,为方便期间,窃把后岭起名为龙岭,你看他东西纵贯20余里,蜿蜒起伏,比较像一条龙,而且在这条岭东边最曲折之处,有几个村子就叫老龙窝。南边是高出岭三米左右的凤凰岭,是凤阳河流域和干河流域的分水岭。
这样的地形十分奇特,假如把家乡的所有的沟填平,整体地形很像一个平坦的河道。这个河道从西向东慢慢变低。后岭和凤凰岭成了南北的两道天然河坝。
在很遥远的时代,这里是不是就是一条这样的河道呢?如果真是这样,这里沟壑的形成就很好解释,水位下降以后,这里失去了河道的功能,但每年暴雨季节,雨水都要流出去,年复一年的雨水的冲刷,朝着干河的主河道,把平坦的河道拉出了一条条深沟。每一年冲刷的土壤很少,但上万年的冲刷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宽阔的干河河谷,和一道道小沟,形成了村子周围的西南沟、下沟、东沟、王家沟等等。水滴可以穿石,水冲可以成沟。
就是说在河道露出以前,这里应该有宽阔的水面。假如凤凰岭和龙岭能露出水面的话,在江水最宽阔的时候,应该有三里宽。无疑是一条大河啊。这条大河存在的时间应该有上千年左右,才造成了这么平坦的河道,和河道中深厚的淤泥。从这里也可以解释,家乡的沟壑中各处深不见底极少有杂石的土壤层产生的原因。
这条大江的水退去,河道露出的准确时间,应该在大禹治水的时期。网上的许多资料显示,现在陆浑水库下游的伊河川,在大禹治水前应该是一个大湖,叫做五阳江。五阳江的江水,曾经倒灌汝河,造成准河泛滥。这个时候,作为伊河的一个重要支流干河,应该是河水满满的,河水的南北两岸就是龙岭和凤凰岭,河水的西岸应该一直达到南岭西岭,再往西就该灌入洛河流域了。
这个时期不仅干河流域,南边的凤阳河,北边的顺阳河,应该都是河水满满。在凤凰岭的西头,雷沟水库的南边。有一个缺口,那里的地平线,和家乡前面南岭的地平线是一致的。可以想象当时这两条河在这里是交汇的,凤凰岭的凤头在这里起到了一个分水作用,经常被河水冲刷,所以这里的山体不见一丝土壤,全部是岩石裸露。在往东一点就是土山了。
凤阳河流域的张家洼村和乔庄岭村,官庄村,他们北边的地平线基本上和家乡前南岭的地平线是一致的。北边顺阳河流域的瑶凹、南沟、陡沟村,地平线和这边基本一致。这些都是当时由五阳江的水平面造就的。
家乡的地形,在大禹治水前,是一个宽广的河道,这种说法是基本成立的,可以用来解释种种地形特点。
大禹治水时期挖断龙门山,开辟伊阙,五阳江水,顺流进入黄河,大片的河道淤土露出来了,开启了一个繁衍生息的新时代。这时候沟壑开始慢慢形成。假如在那个时期就能生产水泥,对河道进行硬化处理,我想就不会出现现在的沟壑纵横的现象,应该是一马平川,其中夹杂着条条人工河道。
家乡虽然贫瘠,靠天吃饭,但五阳江馈赠的土壤却极为深厚,也是许多地区没有的良好条件。
雨水塑造了大地的种种形状,随着人类科技力量的增强,顺应自然的本性,对地形科学改造,创造更为便利的生活条件,也是未来应有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