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十多年没见的老同学从QQ好友那里找到我,要了我的微信,加我为好友。
互为好友后,我们在微信上简单地聊了一下近况,他显得有点兴奋,毕竟好多年没见了,大家都很好奇对方现在过得怎样。
我点开他的朋友圈,上面只显示了“三天可见”的权限,一条动态也没有。而我对他的记忆也只能停留在10多年前,那个有点腼腆而又有点粗犷的形象,对于他之后的生活印象,完全是空白。
本来想着通过朋友圈看看他的动态,了解一下他的情况,却被那条:“三天可见”的灰色横杠给堵住了。
当然,通过朋友圈去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看他过得好不好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只是点进去之后发现里边空空的,心里也总觉得有点疙瘩。
隔着屏幕看着冰冷的字,只觉得对面的人好陌生,有种聊不下去的尴尬,我急忙以忙为借口,结束了对话。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设置了“三天可见”、“半年可见”等权限,那么设置"三天可见"的人都有哪些心理呢?
01 分手后,有些记忆想保留,但又不想删除
朋友轩轩是我在朋友圈里发现的第一个设置“三天可见”权限的人。
两年前加她的时候,她的朋友圈就设置了“三天可见”。她也从来不发朋友圈,但对于圈内好友的动态,却乐于点赞和评论。
我们经常私底下说她,你是个有故事的人。她笑笑,也不作回应。
轩轩是个美丽温婉的女子,老家在黑龙江,有东北女子典型的豪迈大气,却没有东北女子的粗犷和好酒量,乍一看就像个南方女子,但还是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美丽的轩轩有个谈了很多年的前男友,从读大学开始一直到研究生毕业。这女人一生最美的年华都在那了。
我没细问她们分手的原因,毕竟在一起只要一个“爱”的理由就足够了,而分手却有千千万万个理由。她说有些回忆还是不舍得删除,毕竟真心付出过,尽管他已经不在好友圈内,但它毕竟存在过。
设置“三天可见”只是想让自己落得清净,不想沉浸在过去,也不想让现在的人去过问。
02 工作关系,不想暴露过多的隐私
惠子是某中学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通讯录好友每年都呈直线递增的状态。每个学期都会有不同的学生、家长加她微信,还有一些生活中偶尔加的快递小哥、司机等。
所以她的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她也表示很无奈,没办法,圈内好友太多太杂,有些基本都只是纯属礼貌加的,加了也不能把人给屏蔽吧,像领导、家长这些角色,也总得尊重尊重,给点面子吧。
对于学生,也不能过多地暴露自己的信息,要不会显得自己幼稚,在学生面前没有威严。所以还是设置了“三天可见”比较妥当。
03 创造神秘感,吸引别人的关注
距离产生美,再亲密的关系也会产生视觉疲劳。有些人就是不喜欢将自己的生活状态赤裸裸地暴露在朋友圈这些公众平台上。
肖玲是个大二的小女生,平时古灵精怪,喜欢玩。她经常用自己打工挣的钱去外边旅行,有时候一个人独自出行,有时候一群人为伍。
当然,她也很喜欢记录生活,只是不喜欢在朋友圈上展示,她说里边太多熟悉的人了,当然也包括自己中意的人。
她会将自己游玩的经历放在微博上,也会在微博上发牢骚,那里基本都是陌生人,可以放心吐槽,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中人会看穿自己的心思,还能吸引到别人的关注。
在朋友圈这个人人都在的平台,就是让你看不透我猜不透我,而我却能吸引到别人的注意,勾起他们的好奇心,肖玲说。
04 佛系心态:"三天可见"只是一种状态
微信开启权限设置功能后,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设置"三天可见",小军觉得新鲜、好玩也想尝试一下。
他压根没想太多,设置后懒得改,就一直没变过。平时正常使用微信其他功能,偶尔发发心情,也给会和朋友互动。
问他为啥还是设置“三天可见”,他说不出具体分原因来,可能图个新鲜呗,这只是一种状态而已。这大概是最佛系的心态了吧。
05 过去的自己幼稚,不忍直视
到了新的单位,有了新的圈子,总想把自己成熟、好的的一面展示给新的领导、同事、朋友。
翻翻自己几年前的朋友圈,随便一拍就一个动态,幼稚得不行不行的,连自己都不忍直视,要是让现在的领导看到,岂不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
所以还是设置"三天可见"吧,既省去屏蔽人的不礼貌,又彰显自己的“成熟”。
你的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了吗?你是出于啥心理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