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赶公交车失败 2022.1.2
事件经过:
今天加班,到了下午三点,我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到图书馆去借几本书看,单位这边有个公交车总站,坐车也就20分钟到目的地挺方便的。我打开公交车实时到站软件,看见临近一辆公交车大约还有6分钟到站。真巧,老天真是懂我意,我立即把衣服一换就开溜,大口气跑到车站等着。我确实等来了公交车,但眼睁睁看着司机把车开进站就不出来了,按我以前坐车的经验,车子到站后掉头就会走的呀。我焦急地等待着,认为司机应该是下车喝口水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发现车子始终没动静,当我再次打开软件查看公交时刻表时,哎呀~!就在此前不久刚走了一趟,下一趟还要等20分钟才开,我郁闷之极。
事件剖析:
1、惯性思维和浅层经验靠不住。做这件事情完全参照另一件类似的事情进行处理,但面对的事物对象不同,处理事情的风格就不一样。浅层经验是长期做一件事情形成的固定动作,进而在大脑中形成的惯性思维。如果不深入思考,浅层经验会告诉你,你就按这个思路去做就行,结果可想而知了。所以,不能赖运气不好,而是思维思路太单一浅显。
2、考虑事情不够全面。就比如坐公交车这件事情,不但要掌握实时公交进站信息,还要了解公交时刻表,结合两者对赶车件事情做综合判断。再往后工作中,对一件事情采取判断和行动时,一定要找准行动要素,至少能找出两个及以上的要素
事件二:拖延心态 2022.1.2
事件描述:
假日的早上睡意不浓但懒洋洋,我想到孩子今天会睡个懒觉,也就没必要早早起来做早餐了,索性自己也躺着听听书吧,但心中始终认为不早起来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初衷。那要不要起来呢?哎,还是猫着听一会儿吧,被窝里还是暖和些,听书也算在学习了……,就在这种感性与理性的较量中,我矛盾地度过了40分钟。后续起来做事情怎么也不得劲,总觉得规律被打乱了。
事件分析:
1、矛盾心态的出现来源于思想惰性。痛击惰性最好的方式就是掀开被子,立即起来。
2、矛盾心态的背后是做事的无计划性。提前安排好事件,有清晰的做事需求,自然不会消沉。
3、先从计划性开始,去推动行动力,进而把惰性思想磨灭在萌芽状态。
事件三:孩子对驾驭不了的事情表现得无助、激动 2022.1.2
事件简述:孩子坐在地上摆弄一盒蜡笔,由于怎么也装不会去而着急起来,然后把蜡笔一支支到处扔,起先我们没有上前帮助,想让她自己感受一下这个小小的挫折,后来孩子越扔越多,反而激怒我出面“严肃”制止。
事件分析:
1、孩子扔蜡笔的行为有引起重视,寻求帮助的意思,可她没用语言表达出来。我可以蹲下来与她产生共情,引导她如何去探索和做。
“珮伊,你是不是不能把蜡笔放进盒子里让你感觉很难过?我们来一起解决好吗?”
在引导的时候,速度要放慢,别让孩子觉得你真牛,反过来她会对比自己什么都不会,反而产生自卑情绪。
2、孩子对复杂的事物有恐惧感,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一方面可能难度确实超过了她接受的范围,另一方面,我们带她动手方面的事情做得太少,缺少摸索和动手锻炼。
3、对自己不能及时掌握一门技能的心态感到无助,延时满足的心态很欠缺。我分析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都存在很多无意识习得能力,即不需要练习就可以掌握,而且每次在她做对后我们都会刻意表扬,而当真真遇到上难度的事情,孩子碰了两次不会就不再努力了。
4、我缺少同理心,延时满足也做得不好。对学到的育儿知识应用不出来,没有突破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