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三年,印象最深刻的事莫过于备考。考试前两周,任课老师一脸严肃走上讲台,翻开厚重的教材:“同学们,马上要考试了,今天我们划重点。”讲台下人手一笔,耷拉着脑袋,听着他的指示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下划横线、打圈圈。
那几个周末,我们多数时间都躺在床上背书,连起身都小心翼翼,深怕起得太猛,知识洒落一地。信心满满地进入考场,看到试卷那一刻却傻眼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马路上有人和你打招呼,你也觉得对方很熟悉,可是努力回忆,却还是不记得这张脸曾经在哪里出现过。
看完《学习脑》这本书才知道当初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学习的第一步不是记忆,而是信息吸收。
01信息吸收
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我家孩子啥都好,就是记忆力差。背过的内容,今天会,明天就忘,比方说背单词、默写古诗。”其实孩子不是记忆力不好,而是信息进入大脑时,他的注意力还在其他事情上,所以没能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长时记忆。
举个例子:假设我正躺在床上剪短视频,老公对我说:“等会儿睡觉前记得把女儿房间空调温度调高一点。”我会立马答应他,可是事后却完全记不起这件事。因为当时的注意力都在短视频上,老公的叮嘱最多只在大脑中停留15-20秒。
信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大脑,我们要尽可能准确感知它们。要做到这点,需要投入精力、足够长的时间、以及百分百的注意力。
就比如说孩子学五子棋。玩之前就要认真听取他人讲解五子棋规则:双方各执一色棋子开局,交替下子,每次只能下一子,棋子落在棋盘竖线和横线的交叉点上,先形成五子连珠者获胜。这个过程一定要全神贯注,信息才能顺利地吸收。当然这也仅仅是学习五子棋的第一步。
接着两人对战,对方落下一颗棋子后,我们的大脑会快速运转。想着既能堵住对方的去路,又能找到漏洞,率先完成五子连珠。这个过程意味着将之前的规则赋予了含义。也使大脑更加理解接收到的信息。如果没有这个环节,可能没过几天,我们就会把五子棋的规则忘得一干二净。
最后一个环节才是信息保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记忆。如果想成为五子棋高手,和对手对决后要回忆每一步棋的下法,从下过的棋局里吸取所有经验教训。
那是不是大脑吸收的信息越多越好?当然不是。大脑吸收的信息超出了它的处理能力,反而会阻碍我们实现目标。
02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是由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于1988年首先提出的理论。假设人类的认知结构由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其中工作记忆又称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次只能存储5-9条基本信息。当要求处理信息时,工作记忆一次只能处理两到三条信息。
它指一个人在处理一项任务时思维活动所占用的脑力空间极限。如下图所示,盒子代表大脑,文件夹代表任务。当文件夹太多,占据了大脑所有的空间时,大脑处于认知负荷超载的状态。
我对书中提到的两种认知负荷印象特别深刻。一种是内在负荷。它是指任务的困难等级,取决于所要学习的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举个例子,当我们拿到一本砖头那么厚的专业心理学教材。这个教材对于业余学习者来说是有难度的,这就是内在负荷过高。
另一种是外在负荷。外在负荷不是任务本身的特征,而是与任务的呈现形式有关。主要是由设计不当的教学引起的。比方说我们想学习短视频剪辑,老师发给我们50页的教学文档。估计想学习的欲望都被恼人的文字降到了冰点。文字的呈现方式,不仅没能让短视频剪辑变简单,反而增加了难度。这就是外在负荷过高。
03减轻负荷
减少内在负荷有两种方法。方法一:简化。把学习任务简化成更容易理解的内容。方法二:拆解。遇到庞大的任务,将其拆解成小块逐一击破。
举个例子,上个月校长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给特教老师们编排一个舞蹈参加六一汇演。参加者是平均年龄三十几岁的零基础女同事,附带两个20岁小鲜肉,他还特别强调要保证节目质量。这可把我难住了,动作太复杂,大家学不会,动作太简单,观赏性又不强。选定舞蹈后,我用减轻负荷的方法对整支舞蹈进行了调整。首先,把最难的几个动作简化成更容易完成的动作。然后,把整支舞拆解成五天的教学,一天只学习三个八拍,小步前进。一个星期,大家就顺利学会了整支舞蹈。
减少外在负荷的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改变形式;另一种是采取“无目标”的态度。就好比之前剪辑视频的例子。50页的文档不适合学习,那我们就要改变学习的形式。可以去找相关的教学视频,如果能找到那种右下角有边看边剪的同步操作,效果就更好了。
学习的过程中,只关注当下的小进步。比方说一天只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周一学习加字幕,周二学习加音频,周三……,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慢慢前行。
工作或学习中,我们的目标是减少整体认知负荷,或者至少确保这种负荷不会超载。如果感受到学习内容困难而复杂,那么简化和拆解。如果感觉书中的解释混乱不清晰,那么改变学习形式,采取“无目标”的状态。
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混乱的事情有序化。
我是爱拆书的霏妈,关注我,一起成长,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