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部当红大热片。
这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整个技术内核就是一种迷幻制剂),讲诉一个关于亲情、人类未来的影片。影片改编于波兰科幻小说家史坦尼斯劳·莱姆出版于1971年的一本小说,不过原著主角是男人。本部影片主角是罗宾·怀特——《纸牌屋》女主角,且以真名出现在影片中,并为后半段的动画片配音。
片子中的假设是,未来的传统电影工业全面式微,人们吸入一种化学制剂就可以进入白日梦——任意幻想自己的生活、任意决定自己的形象,周边的一切都以动画形象出现。最开始仅在封闭的动画区有这种制剂,后来因为人类对现实的失望,导致这种迷幻剂适用范围越来越广,人类彻底沦陷,仅有少数人组成反抗组织抗拒使用迷幻剂。人们用“这边”、“那边”来称呼两个不同的世界。
整部影片由真人+动画构成,不是《加菲猫》那种真人与动画形象的混合出演,而是前半部真人、后半部动画、结局真人动画混合的片子,当中的“任意门”是迷幻剂——有吸入即可进入动画世界的制剂、有吸入即刻回到现实的制剂。这为两个世界的穿梭提供了可能和逻辑联系。动画是很怀旧的2D风格,一度曾经影响观影效果,但是正是因为从3D现实穿梭到2D虚幻动画世界,才予人强烈对比。
用了2个小时陪伴女主角穿梭在现实与虚幻中,关上屏幕的那一刻,我背心出汗、细思极恐。人类的未来已经有很多“末日影片”的幻想了,而这部片子提供了另一个猜想——毁灭人类的不再是外星人和丧尸,而是人类自己。这种猜想更接地气,而现实感更强。
下面仅谈谈个人观感。
一是关于现实。现实是结实、残酷的,“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无论是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洪流,还是平淡生活中的如梭岁月,都裹挟着你我狂奔而去,泥沙俱下。变化无处不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样的前提下,永恒,只是幻想。剧中女演员已失去了风华正茂的万人迷形象和时代,科技的进步让电影公司先后两次提出改变和她的合作方式:一次是用扫描再创一个仅存在电脑中的演员,一次是全面授权让大家可以用迷幻药幻想成自己就是罗宾。科技让一切均成为可能,可也产生了一些副产品,少数人更是将其作为敛财的工具。如果信仰和价值观缺失,个体很容易在这种时代巨变中产生疏离感,沦为社会机器中的一个部件——不知道为什么而存在。要么从众,一起沉沦,要么逆流,痛苦地清醒着,没有其他选择。我们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已经不重要了。我想这可能就是影片要告诉我们的主题之一吧。
二是关于虚幻。为逃离现实,躲入迷幻剂造就的一个虚幻世界中,这是片子所呈现的后半段。可到了尾声部分,勇敢吸入解药回到现实世界的罗宾惊奇地发现,身边一个一个动画中的光鲜人物还原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眼神空洞的麻木大众,这是另一种“丧尸”,没有活力,沦陷在迷幻剂提供的快乐中。繁华酒店大堂还原成残砖烂瓦、残垣断壑。这一刻,她眼中写满了“幻灭”。是啊,再美也是幻象,回到现实的罗宾本人甚至比影片开始以42岁现身的演员形象更不堪——同样的蓬头垢面和衣衫褴褛。逃离现实、成为虚幻一部分的代价,就是回到现实后比过去更糟糕。这难道不是影片想表达的另一层意思吗——致幻剂的快乐是短暂的,使用致幻剂是一种选择,代价就是停用后你将更惨。
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已经没有明显界限了。
人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如此不同,导致这么多书籍、影片前仆后继地来阐述和衍化。《盗梦空间》就是其中之一吧,那个旋转的陀螺最后有没有停下呢?这部《未来学大会》是其中特别的一类,罗宾后来选择回到虚幻世界,是因为人类存在的永恒主题——“爱”。
这边,那边,都在于你的选择。
你的选择,一定要忠实内心。
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轻易后悔。
即使后悔,也要能输得起。
2017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