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符号漫谈]
离中秋节还早,中国超市里已经摆满了各式月饼!在南半球的新西兰春季里过中国的中秋节,很有意思。人们品茶赏月之余总要聊点儿什么,就说说中秋的来历吧。
中国农历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正好在秋季的中间,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在人们心里,中秋的滿月更圆、更亮。此夜,家家户户仰望一轮明月,期盼亲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人说起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也有人认为与“嫦娥奔月”等传说有关。因此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是赏月、拜月、吃月饼等。古代帝王有秋天祭月的礼制,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宋以后宫廷和民间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中秋节为我国重要的传统佳节。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美妙诗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至今仍为美谈。
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中秋节的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2006年,中秋节及其系列活动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同时,也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月饼,又叫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是在明朝。也有传说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残暴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齐动手”的字条藏在烙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谁都吃过月饼,却少有人知道与中餐一样,月饼也分派系,最著名的有京式、苏式、广式,在网上一查还有潮式、晋式、滇式和秦式。京式月饼传统大气,苏式月饼细腻精巧,广式月饼重油馅多且味厚,这是大家熟知的。至于潮式的老婆月饼、晋式的面馅月饼、滇式的云腿月饼和秦式的水晶月饼,也都声名在外,有机会也该尝尝。
这些年,月饼花样翻新,种类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豆沙、枣泥、百果、山楂、五仁(核桃杏仁芝麻瓜子花生),还有莲蓉、火腿、椰蓉、芝麻、蛋黄这些常见的,又出了芋泥、白莲蓉、凤梨糕、冬瓜酱、抹茶蜜、奶油、杂粮、巧克力这些一般不易见到的。更有那香菇卤肉、素香菇、枸杞山药、蛋黄香肠、鸡丝叉烧肉、冰皮、茶叶、冰淇淋、果蔬、海味、咖哩豆沙……
这些稀有的馅,老年人大约都不会再尝了。而想当美食家的年轻人倒不妨尝尝,看看你有生之年,是否能有幸尝遍中国各地的所有种类月饼!
惠灵顿雅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