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人们,都喝着不一样的茶。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无论在种茶、制茶、饮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对于中国各地喝茶习俗,大家有多少了解呢?
说到过年喝茶的习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喝茶习俗多彩多样。
除了自己家乡的茶之外,你还想知道其他有趣的喝茶习俗么?
那就坐稳了,上车吧!
今天我们来说:
功夫茶
为什么功夫茶要放在第一点说呢?
(随我高兴....)
是因为功夫茶不仅作为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茶道,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对整个中华茶道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道”形成于唐,发展于宋,明、清普及到了大众。(唐代陆羽《茶经》三卷十节,从茶的起源、器具、制作工艺、喝茶方式、喝茶习俗等等方面都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文化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概括与总结。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的茶学专著。挖个坑,以后会单独po篇文章写《茶经》)
按照惯例先说功夫茶的历史:
功夫茶源于宋代,盛行在广东潮汕地区(古称潮汕府)以及闽南漳州、泉州、云霄、东山、厦门一代。
苏辙在《和子瞻煎茶》诗中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大意是:福建中部茶叶品质是天下第一高啊,全身心“侍奉”着茶叶也不会感到疲劳。据考证,闽中茶品指的就是功夫茶。元代继承和发展了宋代功夫茶,直至明代,功夫茶终达到完备的状态。
功夫茶在潮汕地区是一个非常热门而且久经不衰的风俗。可以说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甚至嗜茶的老茶客们每天都会喝上好几轮。而且不少国家地区的唐人街华人,依旧还保留着喝功夫茶的习惯。
在清·乾隆二十七年的《龙溪县志》中《风俗》篇就有对“功夫茶”的记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日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泉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
这篇短文主要是说:漳州这个地方产茶历史悠久 ,尤其是灵山寺,种植有名贵的灵山寺茶树。但是漳州茶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茶叶产量有限,而且价格较高,供不应求。于是茶商们便远至武夷山去购买茶叶。比如你要是想喝茶了,通过茶商下单买茶,差不多五天的样子就到了。茶叶一到,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斗茶了。斗茶也很有讲究,泡茶必须用时大彬(紫砂壶名家)手工做的紫砂壶,品茶必须用若琛杯,火炉是大壮炉,风扇必须是广东琯溪蒲葵扇,盛茶要用长竹筐。煮茶的时候,水和火的搭配很重要。三叉河河水最适合泡茶,其次就是惠泉水。当时就算是穷山沟里,人们还是如此热衷于泡茶。喝茶的花费,每年也要用掉很多很多。
“工夫”和“功夫”傻傻分不清楚
“工夫”,有时间之意。“工字”潮汕话的意思包括了“用心、细致、周到、本领”,就是说做事讲究。用在泡茶这里,指的就是泡茶讲究。
为什么说讲究呢?
1.器具
潮汕工夫茶,在器具上有专门的一套茶具。其中“茶中四宝”为:
潮汕炉:烧开水用的火炉(朱泥小火炉。特点都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
(清雍正 大壮炉)
孟臣罐:泡茶的茶壶(在潮州方言叫做“冲罐”,也有叫“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
若琛瓯:即品茶杯(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则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起香。潮汕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算是杯中佳品。)
玉书煨:烧水的壶
2.泡茶技艺
潮汕工夫茶的泡茶技艺,称之为“十法”:活火(烧火)、虾须水(指刚刚烧开还未完全烧开的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
用通俗话说大致就是放置茶具、茶叶、煮水、冲茶、刮沫、淋罐、烫杯、低洒直到“关公巡城”(。通常是三个茶杯摆成品字形,以圆周运动倒茶,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以示对客人平等对待。)、“韩信点兵”(指将一壶茶循环筛洒以至于尽,意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而“功夫”,指的是一种冲泡技艺。我觉得是一种狭义上指称。当然现在工夫也作功夫。
近代著名文人梁实秋在《喝茶》中写道:“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工夫茶(指茶名),这茶具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好象越喝越渴,欲罢不能”。
“功夫茶”的泡饮技艺从发展到完善经过了百年时间,虽然有时候会觉得程序有些繁琐复杂,但其功夫茶道却富涵了深厚茶文化。功夫茶一路发展,在不同的地区生根发芽也因此衍生出了不同类型的茶文化,比武夷茶艺、闽式功夫茶、台湾功夫茶茶艺等都是从功夫茶效仿、沿用、深化而来,已成了闽、粤、台的饮茶艺术。
下一篇将介绍: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