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挺爽利的瘦金体,具有曲金断铁之美,追求完美的笔法就像他的画作一样登峰造极,独步天下。一袭明黄龙袍裹住的却是一颗不安于朝堂之上的内心,或许他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错误,何苦生在帝王家,正是对他人生的悲剧写照,如果只是生在平常百姓家,他或许会是一个举世瞩目,流芳百世的奇才。诗词书画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如此人才却是亡国之君,荣耀的君王半生和凄惨的俘虏半生,悲喜参半的构成了他的一生,就像他对画作的苛刻要求一样,拒绝平淡,需要绝对的耀眼夺目。他就是宋徽宗。
宋徽宗对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贡献包括重教育,选人才和存杰作。他提高画家的地位和待遇,创办了书学、画学,甚至亲自给它们指定课程和教学内容,并且将绘画纳入了科考,对画画的痴迷深深地捆绑住了他的灵魂,使他再无更多的精力专心于政治。
宋徽宗曾为应试学子出过这样一个考题,他要求考生画出“竹锁桥边卖酒家”这句诗所表达的画面。不满于众多考生只画出竹林、小桥和酒家,他认为都没表现出诗中那一个“锁”字。终于,他看中了其中一幅,竹林里挑出一杆酒旗的画作,他指出,虽然画中没有酒家却有了竹林遮挡住酒家的意境,突出了“锁”字,甚合心意。诸如此类的还有“深山藏古寺”,他看上了那幅,乱山当中有一泓溪水,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打水的画作,他认为画中没有描绘古寺,可是打水的小和尚隐含出,在那深山小径深处有一座古寺的存在,“踏花归来马蹄香”他不爱马踩花朵的画作,独欣赏那幅蝴蝶围绕马蹄纷飞的画,没有花朵却香气自现。他对画作独到的欣赏品味体现了他的天赋和高度,对诗歌的深度理解还有极度丰富的想象力让人深深折服。这也决定了为什么画出惊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在北宋时期却毫无名气,甚至连在《清明上河图》上都并没有他的落款,而是在图中一行仅有85字的,金人张著的跋文中,才知道此画为他所作。因为,当时的宋徽宗是偏爱具有想象空间,意味深远,富有思考趣味的画作,而不张择端专长的长篇大作的纪实界画。
也许天才的艺术家都是不适合作为君主统治一方土地的,就像希特勒,那样一位出色的画家却最终走向一条残暴不仁的统治道路,掀起整个世界的腥风血雨,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像唐玄宗,一个天生的音乐家,曲高和寡的他,遇到了杨玉环这样一位红颜知己,高山流水之情,终抵不过国破家亡时一卷白绫赐死马嵬坡的最终结局,纵使日后再多思念,甚至引魂相见的情意浓浓,也挡不住百姓口中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昏庸之君的悠悠骂名。就像李煜,一位天才的词人,却不是一位天才的帝王,他仁慈宽厚却政绩萧条,最终也是国破家亡,身死敌手。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他们是天才也是疯子,疯子又如何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过多的投入到他们喜爱的事业,所以已无力再分一杯羹于家国天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杯牵机下肚,果然牵动全身的疼痛,挣扎着蜷缩起身体,一位多情的亡国帝王,就在七月初七,七夕节这样一个多情的节日里悄无声息的结束了生命。
就是在夺得李煜皇位的宋氏家族,150多年后又出现了一位皇帝,他叫赵佶,正是我们的宋徽宗,不少人说赵佶就是李煜的转世,他是来报复赵氏王朝的亡国之仇。如此繁荣富庶、幅员辽阔的大宋江山才会葬送给金人,大宋宗室的男女老少,才会或杀或掳,在贫瘠的金人之地,男为奴,女为娼,生不如死的煎熬着。
“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柰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这是徽宗流放时所作的《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不知道他是否真是李煜的转世,但是他与李煜的才情,与李煜的身世,与李煜的境遇,与李煜的经历竟是犹如复刻般的相似,也许这便是才子之间另一种表达方式的惺惺相惜吧。
今日,当我们再看过他们的画,他们的诗,感受他们的情操,竟是千般滋味在心头……
在博物馆内,展览的《清明上河图》前,一位年轻母亲怀中稚嫩的孩子,趁着众人不注意,悄悄向画伸出了手指,在指尖触碰的刹那,画中游船上的小人似乎微微弯了下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