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活波可爱的6岁女孩,眨眼间变为躺在病床上,插着各种管子的“沉睡人鱼”。原本幸福圆满的家庭,变得不再充满欢笑,逝者尚未真正逝去,活着的人怎样面对这样的结局?
再次拜读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这本《沉睡的人鱼之家》,让我们陷入一个没有结果的提问:到底,失去脑活动的人算不算死亡?
这本书,沿袭了《解忧杂货铺》的温情路线,引发了当代人关于生与死,人性与理智的双重思考。
“快告诉我,女儿是我杀的吗?!”
在读书的过程中,数次被戳中泪点,由己及人,同为母亲,我很容易同理到熏子面对女儿躺在病床上被判“死刑”的瞬间心情,无助、绝望、懊悔。。。乃至疯狂。
这个世界上,能唯一守护孩子至发疯的,只有母亲!
瑞穗的一次微弱的抖动,让熏子拒绝了“器官捐赠”她无法接受女儿的离去,她固执地认为:我的女儿还活着!即使她无法再次睁开眼睛,无法张口喊爸爸、妈妈,只能依赖各种治疗仪器,再也无法跟其他同学一起去学校学习,无法穿上泳衣遨游水中,无法拥抱那只硕大的熊。。。。但,她还在呼吸啊,她分明还活着,医生怎么可以把她的器官取出,难道她不会疼吗?
世界上,什么能让人心碎却无能为力?就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饱受病痛折磨
在儿子吹熄生日蜡烛的那一刻,在各种人群的语言嘲讽中,熏子终于崩溃了,她的固执给她和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非议指责,她再也撑不住了。她发出了刚才的那句怒吼:“到底,是谁杀了我的女儿?!”
死亡不只是一个时刻,一个医生宣判的结果,它更是一个过程,一个可以让熏子接受并放下的过程。
当熏子在凌晨3点的睡梦中醒来,看到女儿瑞穗站在身边的时候,我又一次湿润了双眼。
三年来,虽然女儿在技术的辅助下, 可以呼吸,活动四肢,跟人打招呼,微笑,听故事,大小便, 甚至静静地成长为一个即将成年的少女,但其中的酸楚,所有的痛苦只有做母亲的最为了解,她无数次还想瑞穗能够睁开眼睛, 站起来扑向她的怀抱,喊她妈妈,谢谢你没有放弃我。
她不是没有想过那些需要器官的孩子和家庭, 因为她会参加街上的募捐活动,与家长们攀谈。也许就是在那些细小的时刻,日复一日的挣扎发生了微小的改变。就像落进池塘的小石子,激起改变的涟漪,越扩越大,最终将平静的水面变为波涛汹涌的浪潮。
我相信人有前世有今生,所以,那个凌晨3点瑞穗和熏子的对话,我认为是极有可能存在的,瑞穗真的要离开了,熏子也接受了现实进而释然,她终于可以从女儿去世的过程中走出来了。
在被人看似痛苦的三年中,熏子的快乐,旁人无法想象,她日日陪伴着女儿,给她讲故事, 陪她做复健,怀揣她能够醒来的梦想,日子过得欢欣而平静。她期盼日子就这样下去,偶尔能邂逅走错门的小朋友,便是个小小的惊喜,像这样的小惊喜,一个又一个,皆是她们珍惜的快乐罢了。
在这样一个悲痛的故事中,这些小惊喜就是给人的希望和冬日中的一缕阳光。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太阳灼心,人心伤人。
瑞穗虽然死去,但以另外一种方式活在世间,她的亲人们依然会怀念着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
所谓活着并不是单纯的呼吸,心脏跳动,也不是脑电波得存在,而是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一路行来,步步脚印,不会被时间磨灭,不会被风雪覆盖,到生命的终点,回过头去,闪闪发光的都是自己留下的印记,这才叫活着。
只愿今生不负如来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