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42

第8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1.台基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

(1)普通台基

①建筑材料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才在其外表面包砌砖石。

②实例

a.东汉东汉画像石中所示的台基,除外包砖石,而且还具有压阑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

b.南北朝至唐代台基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做成连续的壶门。

c.宋代大抵以石条为框,其间嵌砌条砖或虎皮石。

(2)须弥座

①特点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②实例

a.北朝目前所知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式很简单,仅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

b.唐代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

c.五代、两宋和辽、金继承了唐的作风,特别是壶门中佛像、伎乐人物的雕刻更加细腻生动。

d.元代

元代起须弥座趋向简化,束腰的角柱改成“巴达玛”式样,壶门及人物雕刻已不大使用。e.明、清

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2.踏道

(1)定义

踏道是指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

(2)建筑材料

土、土坯、石、砖、空心砖等。

(3)形式形式大致可分为阶梯形与斜坡式两种。

①阶级形踏步

a.形成至少在新石器时期的半穴居建筑中即已使用,多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后来逐渐使用了夯土。

b.布置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用单阶、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c.高宽比例一般是1:2,特殊情况下可1:1。它侧面称为“象眼”的三角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凹的形状,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d.如意踏步

如意踏步是指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见于住宅或园林建筑。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块堆砌成不规则形状。

②坡道

a.慢道

慢道是指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b.辇道辇道(又称御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3.栏杆(勾阑)

(1)历史

①新石器时代

距今7000余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中,就已发现有木构的直棂栏杆。

②周代

周代铜器如春秋的方鬲也有卧棂栏杆的表示,而战国铜匝上的纹饰则刻划为实心的矮墙。

③汉代

汉代的画像石和陶屋明器中形象更为丰富,栏杆的望柱、寻杖、阑版都已具备,而且望柱头也有了装饰。阑版纹样亦有直棂、卧棂、斜格、套环等多种。

④南北朝

南北朝石刻中出现了勾片造阑版。

⑤唐代

木勾阑式样更为华丽,其寻杖和阑版上常绘以各种彩色图纹。

⑥宋代

大体沿用唐制,一般用一层阑版,称为“单勾阑”。《营造法式》中有用二层阑版的,称为“重台勾阑”。

(2)“寻杖绞角造”与“寻杖合角造”

①“寻杖绞角造”若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称为“寻杖绞角造”。

②“寻杖合角造”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称“寻杖合角造”。

(3)支托寻杖的雕刻短柱分类依其外形可分为斗子蜀柱、撮项或瘿项加云栱等三类。

(4)望柱断面分类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形(瓜楞)。

(5)柱头式样分类柱头式样有莲、狮、卷云、盘龙等。

(6)园林建筑栏杆的特点

①园林建筑的栏杆处理比较活泼自由,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可兼作坐凳,称为坐槛,木、竹栏杆造型轻快灵巧,栏版部分变化极多。

②近水的厅、轩、亭、阁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制曲栏的座椅,南方称为鹅颈椅,除了可供休息,还能增加建筑外观上的变化。

③在建筑窗下的木质槛墙处,往往置以栏杆及护板,夏季除去护板即可通风。

4.铺地

(1)分类铺地分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

(2)历史发展

①原始社会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用烧烤地面的方法使居室地面硬化,以隔潮湿。

②周初

周初也有在地面抹一层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的做法。

③晚周

晚周已出现铺地砖。

④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的地砖,底面四边有突楞,正面有米字纹、绳纹、回纹等。

⑤秦代

秦代有截面为平行锯齿纹的地砖,其长边留有子母唇,以供搭接。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内,又有略呈楔形的铺地条砖。

⑥汉代

汉墓中铺地形式可多达数十种,一般均用方砖或条砖,用扇形砖或楔形砖的很少,也有用石板或空心砖的。东汉墓中已出现了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磨砖对缝地砖。

⑦唐代

唐长安大明宫地砖侧面已磨成斜面,从正面看几乎辨不出灰缝,但又加强了胶泥与砖的附着面积,是一个很巧妙的办法。

⑧宋代

宋代起砌砖普遍使用了石灰,使防水性和粘着力都大有提高。

(3)室内铺地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很少侧放,一般对缝或错缝,但条砖有用席纹或两块砖相并横直间放的,考究的殿堂为了防潮,先在地下砌地龙墙,墙上再放木搁栅,并铺大方砖,或先在地面铺一层小砖,上面再放经过桐油浸泡、表面磨光的大型地砖——“金砖”。

(4)室外铺地

①作用

铺于室外的地砖既为了防滑,又起着保护路面、装饰美观等作用。

②特点

砖之表面多作成各种花纹,可用单一材料,或用几种不同材料组合,其形式与图案极多。

二、大木作

1.概述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1)开间

①定义

开间是指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②特点

建筑的开间数在汉以前有奇数也有偶数的,汉以后多用十一以下的奇数。民间建筑常用三、五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多用五、七开间,十分隆重的用九开间,至于十一开间的建筑,除了陕西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遗址和北京清故宫太和殿以外,还没有见到其他的实例。

③分类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其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开间及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

(2)步屋架上的檩(宋称榑)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

(3)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亦即前后檐柱间之水平距离。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这时常简称为“进深”。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相等的、递增或递减以及不规则排列的。

2.柱

(1)分类

①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

②按结构所处的部位分,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等。此外,又有都柱、倚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等。

③按构造需要分,有雷公柱,垂莲柱、槏柱、擎檐柱、抱柱、心柱等。

④按外观分,有直柱、收分柱、梭柱、凹楞柱、束竹柱、瓜柱、束莲柱、盘龙柱等。

(2)历史发展

①原始社会的半穴居建筑中,已使用了木柱。它与其他构件的结合,则普遍采用了绑扎法。

②商代时已于柱下置卵石为柱础,有的石上再加铜质。

③秦代已有方柱。

④汉代石柱更增加了八角、束竹、凹楞、人像柱等式样,并出现倒栌斗式柱础,柱身也有直柱和收分较大的二种,但由于实物都是仿木的石构件,与真实木构可能尚有一定距离。

⑤南北朝时受佛教影响,出现了高莲瓣柱础、束莲柱,以及印度、波斯、希腊式柱头,但上述外来形式后来没有得到发展。

⑥五代柱多为八角或圆形断面。

⑦宋代以圆柱为最多,另有八角形和瓜楞断面的。

⑧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

⑨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

(3)结构特色

①古代建筑的内外柱有等高的和不等高的。按照室内空间的不同要求、荷载的大小来选择长度和断面不同的柱子,应当说是合理的,因此内外柱不等高和不等径的出现是结构上一个进步。

②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这种做法未见于汉、南北朝,明、清也少使用。

③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采用“侧脚”做法。

④在柱的拼合方面,《营造法式》中已有将2~4根小料拼合为大料的图样,其内部用暗榫,两端及外侧用银锭榫。明、清则以铁箍包绕。

⑤柱的上端和下端都作凸榫,以插入栌斗和柱础。柱与阑额(清称大额枋)相交处,也用卯相联系,再以木钉穿串固定。

⑥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于厅堂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汉文献中称为“都柱”。

⑦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移位,可称为“移柱造”。或减少部分内柱,可称为“减柱造”。在许多情况下,移柱和减柱同时使用。

⑧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营造法式》称为“副阶周匝”。

3.枋

(1)额枋(宋称阑额)

①定义

额枋是指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②位置

南北朝及以前大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才移到柱间。

③分类

阑额之名首见于宋代。它有时2根叠用,清代上面的叫大额枋(宋仍称阑额),下面叫小额枋(宋称由额)。二者间填以垫板。使用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柱脚处的称地栿。

④额断面高宽比

a.唐代阑额断面高宽比约2:1,侧面略呈曲线,谓之琴面;阑额在角柱处不出头。

b.辽代阑额大致同唐,但角柱处出头并作垂直截割。

c.宋、金阑额断面比例约为3:2,出头有出锋或近似后代霸王拳的式样。

d.明、清额枋断面近于1:1,出头大多用霸王拳。

⑤阑额出头的意义大大改善了柱上部的结构与构造状况,是木架结构发展与进步的表现。

(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①定义平板枋是指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最早形象见于陕西西安兴教寺唐玄奘塔,宋、辽使用渐多,开始的断面形状和阑额一样,后来逐渐变高变变窄,至明、清,其宽度已窄于额枋。

②发展早期在角柱处不出头,后来出头的形式有垂直截割,或刻作海棠纹等。

(3)雀替(宋称绰幕枋)

①定义

雀替是指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的短木。

②历史

a.可能由实拍栱演变而来,河北新城开善寺辽代大殿中,已有由两层实拍栱组成的绰幕枋。

b.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殿则为桔头式,端部与底部且作成折线。

c.金、元及以后,发展为蝉肚及出锋,有的下面还附以插栱。

d.可用在柱间的挂落(楣子)下,此种形状之雀替,已转变为纯装饰性构件,称为“花牙子”。在建筑的尽间,若开间较窄,则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连为一体,则称为骑马雀替。

4.斗栱

(1)定义

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2)作用

①装饰作用

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②象征和衡量作用

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3)分类

①斗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二类。

②从具体部位分又有柱头斗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柱间斗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转角斗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

③平坐斗栱、支承在檩枋之间的斗栱等。

(4)历史发展

①斗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

②汉代斗棋的形式多样,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斗四升等;有单层棋、多层棋;棋头有直截、折线、曲线、龙首翼身的;斗有平盘式、槽口式的。

③唐代是我国斗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当时的柱头铺作已相当完善并使用了下昂,总的形制和后代相差不远。

④斗栱发展到宋代已经成熟。

a.转角铺作已经完善。

b.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得较为充分。

c.内檐斗栱出现了上昂构件。

d.规定了材的等级,并把它和栔作为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等等。

⑤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又有若干变化。

⑥元代起斗栱尺度渐小,真昂不多。

⑦明、清时斗栱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有差别,后者攒数由宋代的一至二朵增加到四至八攒,而且都用假昂。

(5)组成部分

①斗、升

a.类别

第一,位于一组头栱最下的构件是坐斗(又称大斗,宋称栌斗,汉称栌),有时也可单独使用。

第二,位于挑出的翘(宋称华栱或卷头)头上的叫十八斗(宋称交互斗)。

第三,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栱二端上的称为三才升。

第四,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栱二端上的称为槽升子(均相当于宋代的散斗)。

b.区别外观都差不多,只是形体有大有小,开槽口有四面和两面的区别。

c.历史发展

第一,汉代栌斗体形较大,平面均为方形或矩形,已有平盘斗和槽口斗,斗欹也有直线和内凹二种,但斗欹和斗身(斗平加斗耳)的高度还没有固定比例。

第二,南北朝至唐都用方斗。

第三,宋代出现圆形、多瓣形、讹角形斗等多种形式。以后基本用方斗。升一般为矩形平面。斗与升在斗耳、斗平、斗欹之间高度比,宋代规定为4:2:4,后来大多沿用此制。

②栱

a.定义

栱是指置于坐斗15内或跳上的短横木。

b.式样现存遗物以汉代为最早,已有矩形、曲线形、折线形以及曲线与折线混合形,大概到了唐代才统一式样。

c.斗栱用材分类

宋《营造法式》中,按建筑等级将斗栱用材分为八等:

一等材:高九寸,厚六寸,用于九间或十一间大殿。

二等材:高八点二五寸,厚五点五寸,用于五间或七间大殿。

三等材:高七点五寸,厚五寸,用于三间或五间殿、七间厅堂。

四等材:高七点二寸,厚四点八寸,用于三间殿、五间厅堂。

五等材:高六点六寸,厚四点四寸,用于三间小殿、三间厅堂。

六等材:高六寸,厚四寸,用于亭榭或小厅堂。

七等材:高五点二五寸,厚三点五寸,用于小殿或亭榭。

八等材:高四点五寸,厚j寸,用于殿内藻井或小亭榭。

d.栱的分类

第一,凡是向外出跳的栱,清式称翘(宋称华栱或卷头),跳头上第一层横栱称瓜栱(宋称瓜子栱),第二层称万栱(宋称慢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称厢栱(宋称令栱)。正出于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称正心瓜栱(宋称泥道栱),第二层称正心万栱(宋称慢栱)。

第二,在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称单栱,二层栱的称重栱(汉明器、画像石有三重以上的)。跳头上置有横栱的称计心造,不置的称偷心造。

e.栱头卷杀

第一,栱头卷杀在汉代有垂直截割、曲线、折线等。

第二,山西太原天龙山北齐石窟柱廊斗栱及山西五台唐南禅寺大殿斗栱之栱头已有三瓣内幽,佛光寺的则较圆,分瓣不明显。

第三,宋《营造法式》规定栱头卷杀均为折线:令栱五瓣,华栱、瓜子栱、泥道栱均为四瓣,慢栱三瓣。

第四,实际上各地做法不尽相同,如南方建筑栱头一般均用三瓣。

f.栱长在《营造法式》中,栱长为:华栱(足材)长七十二分,丁头栱(足材)长三十三分,瓜子栱、泥道栱均长六十二分,令栱长七十二分,慢栱长九十二分。

③昂

a.定义

昂是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又有上昂与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

b.历史发展

第一,唐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它的后尾延伸至平窨(小方格天花)以上的草栿之下,但补间铺作中尚未使用。

第二,宋柱头铺作亦有这种做法,唯昂尾稍短,而下檐则用了昂式华栱,是假昂的一种。此外,也有施插昂的。补间铺作多用真昂,昂尾斜上,托于下平榑下。上昂始见于宋代建筑的内槽铺作,下端撑在柱头枋处,上端托在内跳令栱之下。

第三,元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

第四,明、清时,带下昂的平身科又有转化为溜金斗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至此已丧失殆尽。

第五,宋代用批竹昂或琴面昂,元、明的琴面昂咀较厚。象鼻昂始见于元,盛行于明、清。至于镂空的雕花昂,更是末期片面强调装饰的产物。

c.计数

第一,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多寡,清代以踩计(宋以铺作计)。

第二,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出三跳叫七踩(宋称六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超过出四跳九踩(七铺作)。

第三,出跳长度宋规定每跳出二材高(三十分°),或每跳递增、递减。清规定均为三斗口(三十分°),称拽架。

5.屋架

(1)举架(宋称举折)

①定义

a.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

b.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的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的,这就是“折”。

(2)推山与收山

①推山

a.定义

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b.发展这种做法虽然在《营造法式》中已有规定,但自宋、辽迄明,建筑中有用有不用的,到清代才成为定规。

②收山

b.定义

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b.目的

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

c.后果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3)梁(采称梁或栿)

①分类

a.按在构架中的部位,可分为单步梁、双步梁、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顺梁、扒梁、角梁等。

b.按梁的外观,可分为直梁和月梁。

②特征

梁的断面大多为矩形,宋木梁的高宽比为3:2,明、清则近于方形。南方的住宅、园林中也有用圆木为梁,称为圆作。

③制作方式

在制作大截面梁或为了装饰梁架时,常用拼帮的形式,将若干小料以铁箍、钉等拼合。

④梁头在汉代明器中仅作垂直截割,甘肃天水麦积山隋代之5号窟中已有桃尖梁头,山西五台唐南禅寺大殿用批竹梁头,宋、元建筑常用蚂蚱头式样,明、清则多用卷云或桃尖形。

(4)桁(又称檩,宋称榑)

①分类

依部位桁可分为脊桁(宋称脊榑)、上金桁(宋称上平榑)、中金桁(宋称中平榑)、下金桁(宋称下平榑)、正心桁(宋称牛脊榑)、挑檐桁(宋称撩风榑)等。

②历史发展

a.一般樽径等于樽柱径。宋代规定:两椽屋出二尺至二尺五寸,四椽屋出三尺或三尺五寸,又在榑背上置生头木,使屋面在纵轴方向也略呈曲面升起。

b.唐代托榑用替木。宋代撩风榑下或用替木或用通长的檫檐枋,平榑或脊榑下则托以襻间。

(5)椽

①定义

椽是指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②分类

按部位,可分为飞檐椽(宋称飞子)、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用于卷棚屋架)等。

③断面有矩形、圆、荷包形等。

④排列椽在屋角近角梁处的排列有平行的和放射的两种。

⑤椽径尺寸椽径尺寸亦随建筑大小而定,宋代约在六~十材分之间。

(6)其他构件

①瓜柱最早只用在脊榑下,如北魏宁懋石室。屋架之其他承梁处都用驼峰,或矮木加斗栱,如南禅寺大殿、晋祠圣母殿。元代改用短柱。断面除南禅寺大殿为方形外,其他大多用圆柱。

②驼峰,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前者形式较多,有鹰嘴、掐瓣、笠帽、卷云等;后者少见,如佛光寺大殿明乳栿和四椽明栿上所表现者,由栱身或枋之后尾形成。辽、金又有两侧斜杀成梯形式样。

③叉手和托脚,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北魏宁懋石室已见。唐、宋、辽、金、元建筑中仍用。明代偶有应用,但断面尺寸很小。清代几乎不用。托脚是支撑平榑的斜向构件,多见于唐至元代,明、清极少使用。

④替木,为支承在栌斗或令栱上的短木以托梁枋,在汉代明器(河北望都出土陶楼)、墓葬(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和北朝石窟(山西大同云冈北魏第九窟)中都可看到。开始均呈矩形,后来两端下部渐有收杀。此外,也有直接置在柱头上的。到宋代时,有的替木通长长连续如橑檐枋。

6.多层木建筑

(1)定义

多层木建筑是指若干单层木构架(有的在其间施以暗层、斜撑等加固措施)的重叠。其关键是上、下层柱的交接。

(2)宋代做法

①叉柱造

a.特点

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

b.缺点

柱脚开榫口较大,削弱了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够稳定。

c.优点

在构造上比较省事,不用增加其他构件。

d.实例

河北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殿、天津蓟县独乐寺辽代观音阁。

②缠柱造

a.特点

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构造和外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在角部需要增加斜梁,另外每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栱——附角斗。

b.实例

天津蓟县辽佛宫寺释迦塔等处。

三、墙壁

1.土墙

(1)分类

土墙常见的有夯土墙、土坯墙等。

(2)实例

夯土墙是我国墙壁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在若干原始社会的城址,河南郑州商城,陕西岐山早周建筑,周代及秦、汉的万里长城和唐长安大明宫等遗址中都可看到。

(3)特点

以木板作模具,于其中置土,再以杵分层捣实,所以又称为“版筑”。一般用黏土或灰土(土:石灰为6:4),也有用土、砂、石灰加碎砖石或铺垫入植物枝条的。

(4)优点

①隔热、隔声性能好。

②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③可就地取材,施工也很简易。

(5)缺点

易受自然侵蚀,水浸后墙体的强度大大降低,所以所以古代筑墙时很注意选址和排水。

2.砖墙

我国古建筑中全用青灰色陶砖。施于墙体的有空心砖、条砖、楔形砖、饰面砖等。

①空心砖墙

a.时间

空心砖墙见于战国晚期至东汉中期的墓中。

b.实例

河南郑州二里岗战国木盖空心砖壁墓。

c.特点

体型较大,砌时干摆,侧放以为墓壁,平置以为墓底,在砖对外的一面常模印几何纹样作装饰。

②条砖

墙条砖又称小砖,由于体小量轻,使用灵活,所以应用最广。

a.历史发展

第一,这种陶化的黏土砖使用于壁体的最早实例,是河南新郑战国时期冶铁场的通风井壁和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陶兵马俑坑中的一段壁面。

第二,西汉晚期以后,已大量应用于陵墓,用于仓、窑、井、水沟的也有不少实物。

第三,唐代遗留了不少砖塔,又有用砖包砌高台和城门附近土墙的做法,表明砖在建筑中的使用已较普城门附近土墙的做法,表明砖在建筑中的使用已较普遍。

第四,宋代制砖有了进一步发展,除广泛用于房屋建筑外,许多地方州县的城墙已全部包砌以砖面层,此时之砖塔无论从数量、技术和造型艺术上都超过了过去。

第五,明代是我国砖结构的又一大发展时期,除了大量用砖建造一般建筑、城墙和边城,还出现了无梁殿这样纯粹使用砖拱券结构的地面建筑。

第六,汉代条砖的质量与尺寸和现在的已相仿,它的长、宽、厚的比例约为4:2:1,这表明在砌体中砖已具有模数的性质。

b.砌砖方式

砌砖方式已有半砖顺砌、平砖丁砌、侧砖顺砌、顺砖丁砌、立砖顺砌、立砖丁砌等多种。前二种多用于实砌墙,后面几种多用于空斗墙或墓中。

3.空斗墙

(1)定义

空斗墙是砖砌成盒状,中空或填以碎石泥土,多半不承重,或仅承少量荷载,南方民居及祠庙建筑中常见使用。

(2)特点

空斗墙厚度大多为一砖至一砖半。

(3)砌法

马槽斗、盒盒斗、高矮斗等多种。

4.木墙

(1)构成木墙是由井干式结构形成的。

(2)形式

有燕尾榫,割肩透榫、搭边榫、细腰嵌榫、挂钩垫榫等多种形式。

(3)实例

除应用于地面建筑外,也反映在商代至西汉的木椁墓中。在南方的木架构建筑中,也常使用木版外墙或内墙。

5.编条夹泥墙

(1)作用

多用于南方穿斗式建筑,可作外墙,也作内墙。

(2)形式

它是在柱与穿枋间以竹条、树枝等编成壁体,两面涂泥,再施粉刷。

(3)特点

取材简易,施工方便,墙体轻薄,外观也很美观,适用于气候温暖地区。

四、屋顶

1.种类

(1)庑殿(宋称四阿顶)

①实例

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铜器、汉画像石、明器及北朝石窟中都可见到。实物以诸汉阙和山西五台唐佛光寺大殿为早。

②意义

它的出现先于歇山,后来成为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

③用途

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

④分类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为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2)歇山(宋称九脊殿)

①定义

歇山是指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

②实例

间接资料见于汉代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和石刻等。木建筑遗物中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是最早的实例。

③组成歇山的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若加上山面的二条博脊,则共应有脊十一条。

④形式它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在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建筑中,又常使用无正脊的卷棚歇山。

⑤分类

a.两建筑作丁字相交的,其插入部分称为“抱厦”(又称“龟头屋”),通常此部分之长度及体积均较短小。

b.十字相交的,称为十字脊。它们始见于五代的绘画,盛于宋、金。清北京故宫角楼就是重檐十字脊的做法。

⑥特点

a.歇山的山面有搏风板、悬鱼等,是装饰的重点所在。

b.山花面与搏风板间有一定距离,可形成阴影。

c.山花面上通常钉以有护缝条之垂直木板,或开窗或饰以雕刻、彩画,变化甚多。

(3)悬山

①定义

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

②特点

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以外(又称为挑山或出山)。

③实例

悬山屋顶在汉画像石及明器中仅见于民间建筑,实实物如山东肥城孝堂山汉郭巨石祠及北魏宁懋石室。

④规格

它大概在规格上次于四阿顶及九脊殿。在南北朝迄于唐代的石刻、壁画和建筑实物中,凡属较重要的建筑,都未用悬山顶。

⑤分类

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较简单的仅施正脊,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山墙处常露出木构架的柱、梁或枋,若围以土、砖墙,其山尖部分多作成五花山墙,如山西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辽)。

(4)硬山

①定义

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

②特点

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其山墙大多用砖石墙,并高出屋面,墙头作出各种直线、折线或曲线形式,或另在山面做出搏风板、墀头等。

③历史

硬山墙在宋代已有,它的出现可能与砖的大量生产有关。明、清以来,在我国南、北方的居住建筑中应用很广。

(5)攒尖(宋称斗尖)

①用途

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

②特点

屋面较陡,无正脊,而以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其上再覆以宝顶。

③实例

a.攒尖最早见于北魏石窟的石塔雕刻,实物则有北魏嵩岳寺塔、隋神通寺四门塔等。

b.在宋画中可看到不少亭阁用攒尖顶,不过坡度都很陡峻。

c.《营造法式》中有关于斗尖亭榭的做法。

d.明、清这方面的实物有很多。

(6)单坡

①用途

单坡多用于较简单或辅助性建筑,常附于围墙或建筑的侧面。

②实例

a.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晚夏宫殿遗址中,即有单面廊和复廊。前者使用了单坡屋面;后者可能合用一个两坡顶,也可能在高墙的两侧各用一个单坡顶。

b.汉建筑明器中有不少单坡廊和杂屋的例子。

c.直至今日,陕西等地农村民居还有很多用单坡的。

③意义

单坡屋面是斜屋面的最基本单元,一切较复杂的斜屋面都可由它组合而成。

(7)平顶

①定义

在椽上铺板,垫以土坯或灰土,再拍实表面。

②分布在我国华北、西北与西藏一带,由于雨量很少,建筑屋面常采用平顶。

③实例

这种形式在我国古代建筑记载和遗物中未见。但在它四周加短檐,称为盈顶的屋面,则始见于宋画。

2.屋顶做法

(1)屋面曲线它包括建筑的檐口、屋脊和屋面的曲线。

①檐口曲线

a.历史发展

第一,汉代石建筑及明器中,未见建筑檐口有呈曲线的,屋角也没有起翘,但由于缺乏木建筑实物,所以尚难下断语。

第二,北魏永安二年的宁懋石室和北齐义慈惠石柱上小屋檐口虽然平直,但屋角已有起翘表示。

第三,唐佛光寺大殿有很明显的檐口曲线,江苏宝应南唐墓出土的木屋模型也是如此,在宋《营造法式》中更有详细阐述。

第四,元代檐口又渐回复平直,仅末间至屋角才有起翘,明、清也是这样。

b.成因

檐口曲线的形成是由于檐柱逐间生起的结果,宋代升高柱的尺寸前述已见。为了使角部升得更高,除使用由昂和其他角梁外,还在檐檩下端垫以生头木。

②屋面曲线

①分类

屋面曲线包括

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

②历史发展

a.汉代文献中有“反宇向阳”的记载,表明我国建筑的屋面很早即已呈横向曲线了,在木建筑实物中则以唐南禅寺大殿为首见,但因屋架举高较低,所以曲线平缓。

b.宋以后举高增加,明、清时更高,使沿建筑横轴之屋面曲线(即沿屋架方向)更为陡峻。

c.在宋代建筑中,由于在末跨的榑上置生头木,所以屋面依纵轴亦向两端翘起,它和因举架而形成的横向曲线配合,使屋面略成一双曲面。这种做法在明、清时期的建筑中很少见。

③作用

a.有利于雨水的宣泄。

b.为室内争取到较多的阳光。

c.屋面外形变得更加柔和与秀丽。

③屋脊曲线屋脊曲线的历史发展:

a.汉代石建筑(如山东长清孝堂山郭巨祠)和明器中的正脊已有生起,但屋架的上端仍是平直的。

b.山西五台唐佛光寺大殿及宋、元建筑在脊榑两端置生头木,正脊起翘比较生动。

c.明、清又恢复平直状态,唯福建、台湾等地例外。

(2)屋角

①历史发展

a.汉代建筑还没有屋角起翘的形象。

b.河北涿州北朝造像碑及河南洛阳出土北魏画像石中塔和阙的屋角都可看到有明显起翘。

c.宁懋石室和义慈惠石柱的资料更明显。前者虽是悬山屋顶,但角部檐口已升起。后者柱上的小石屋,在老角梁上置有仔角梁和力神,角脊勾头和两侧板瓦瓦唇均已斜倾向上,做法基本和后代一致。

d.唐、宋建筑起翘已成定规,以后更是如此。

②南北差异总的来说,我国北方建筑屋角起翘较平,外观庄重浑厚;南方屋角起翘较陡,外观活泼轻快。

③做法

苏州地区有水戗发戗和嫩戗发戗两种。

(3)屋面材料

①陶瓦

a.实例

第一,以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出土的陶瓦为最早,但瓦型较大,为数不多,可能仅用于茅草屋顶的脊部与天沟。

第二,在河南洛阳王湾、陕西西安客省庄等地也发现西周晚期的瓦。

b.形式有盖瓦、仰瓦和人字形断面的脊瓦,并且具有大、小头,瓦环或瓦钉。筒瓦已有半圆形的瓦当与瓦唇,瓦当和瓦背且有纹饰。到了战国时期,瓦上的纹饰更为精美,燕下都出土的瓦就有云纹、蝉翼纹、黼黻纹等。

c.发展

第一,大概从秦代起,瓦当由半圆形开始演变为圆形,这既改进了瓦当的束水功能,又为瓦当装饰纹样的进一步丰富提供了条件。

第二,秦、汉瓦当的图案种类极多,有几何图纹、动植物、四神、文字(吉祥语、宫殿或官署名等)。

第三,南北朝起受佛教影响,多用莲瓣及兽头,唐代也是如此,这时文字瓦当已很少用。

第四,至宋、辽时又增加了龙凤、花草等式样。

d.式样置于檐口之板瓦施滴水者在战国以前未有发现,汉、魏至唐大都用带形或齿形,唐、宋之际又出现尖形的滴水,这些式样到今天还在沿用。此尖形端部之表面常饰以各种动、植物纹样或几何图形,在《营造法式》中称为垂尖华头瓪瓦(即板瓦)。

②琉璃瓦

a.制作在陶瓦坯(明以后用瓷土制作)表面涂上一层釉,烧制后能在瓦表面形成坚实且色泽鲜丽的覆盖层,既提高了抗水性又增加了美观,一般应用于高级建筑。

b.历史发展

第一,汉墓出土的明器已涂黄绿釉。琉璃瓦正式使用于建筑屋面是南北朝,但为数不多,宋代使用渐广,到明代成为一个高潮。

第二,由著名的唐三彩和开封北宋祐国寺琉璃塔来看,唐、宋的琉璃绝不止黄、绿二色。

第三,元代宫殿已使用白、青琉璃,明、清有桃红、黑、酱色等色。

c.式样琉璃瓦屋面都用筒板瓦、鸱尾(后来改称鸱吻、兽吻)、垂兽、角兽、仙人走兽等。

(4)屋脊和屋面装饰

①历史发展

a.周代早期建筑仅以陶瓦覆盖草顶的屋脊,主要是从防水功能出发,装饰尚在其次。

b.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陶脊断面为梯形,下部有一椭圆形槽,估计用以容纳其下之脊槫。

c.汉石阙、石祠、画像石及明器的屋脊有平直的,也有二端隆起的,其脊头常以多枚筒瓦垒叠。正脊中央上方有的用朱雀、凤鸟为装饰。正脊侧面则刻以环璧穿带等纹样。

d.中唐及辽代鸱尾下部出现张口的兽头,尾部则逐渐向鱼尾过渡。

e.宋代分为鸱尾、龙尾和兽头等几种形式。f.元代鸱尾渐向外卷曲,有的已改称鸱吻。g.明、清正吻的尾部已完全外弯,端部亦由分叉变为卷曲,且兽身多附雕小龙,比例近于方形,背上出现剑把,名称也改为兽吻或大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311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39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671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52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5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3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40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7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66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3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3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01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5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5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5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97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86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 十三天 —— 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2) 三角尖顶 —— 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
    槑槑啊阅读 620评论 0 1
  • 第9章清式建筑做法 一、大木作 1.概说 (1)大木的含义 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
    槑槑啊阅读 1,749评论 0 1
  • 三、佛塔经幢 1.佛塔 (1)概述 ①地位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出现较早,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 ②历史发展 ...
    槑槑啊阅读 851评论 0 1
  • #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有生命和灵魂的——你如何对待它,它就会如何对待你。客观存在的这个...
    耿孝意阅读 262评论 0 0
  • 《Ikea和家》 作者:陈序 从没仔细逛过宜家,起码记事之后没...
    陈序原创阅读 33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