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黄龙山
杨永生
在中华大地的坐标上,有一个轮廓清晰的原点,那就是高原明珠,黄河绿洲的黄龙山。
黄龙山不仅历史悠久,人文璀璨,而且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原始人类适生区。
浪涛滚滚的母亲河,在这里喘息的一瞬间,积淀了厚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千古文明。
如今,她所表现出来的自然景观,文化现象,成为穿越时空隧道的活化石。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自豪的,每一步都能荡起历史的浮尘;每一脚都能踏响文明进化的琴韵。推开窗户,呼吸空气的清新;扒开泥土,感受大地的体温。这个人间堂天,对人们心灵的感应与净化;情操的陶冶;人格地提升;意志地磨砺;以及人种基因的优化,都不断地得到更替与刷新。
探索发现,在远古的时候,黄龙山号称梁山。而这条大梁山之脉,西接昆仑,东伸海域,横贯华夏大地,形成了一条气势雄伟的大山系。当地球还处在一片汪洋的古生代时期,这条气宇轩昂,盘亘结古的大山脉时隐时现,像一条巨龙游于其间。白垩纪以开始,造山运动又把这条荡旋万里的大山系,切成了无数个竹节状的山体。同时,海水倒置,雄涛奔涌,沧海桑田,沉浮不定。唯独大梁山段的黄龙山,仍保留其原始之状,浮出水面。
正因为黄龙山,陆地形成比较早,在时光地演进中,草木逐渐生发,生物日臻繁盛。当四季如春的气候到来之际,黄龙大地郁郁葱葱,像一艘艘玉翠华丽的游船儿,碧映在水中。就在这丽鸟鸣啭,蜂蝶追芳的优美环境里,孕育着人类最早的文明。
黄龙山,自人类发祥开始,这里就是一派生机盎然,喧哗与骚动的繁荣之象。盘古、女娲、伏羲、轩辕、尧舜禹汤,三皇五帝。励精图治,咸劳其创。因而,在人类文明的进化中,赘史累世,是这片绿原沃野,修道为本原母土,中心之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是烽火硝烟也好,还是农耕闲游也罢,黄龙山都是华夏民族的温馨家园。从卫星的航拍图上,黄龙山犹如一座华丽优美的玉翠盆景,昭示在天地之间。这里湖光山色,自燃俏丽,异兽俊鸟,翔鱼彩蝶,一派生机喧闹的蓬勃景象,使人颇感欣然自得,流连忘返。
细心的朋友,在每天的中央新闻后的天气预报里不难发现,在大中华地形图的圈示中,那个最后锁定的原点,指向的正是黄龙山。
千百年来,黄龙山成为大地一根敏感的神经,当世界局势阴云变幻,狼烟四起的时候,在这里或多或少都有迹象表露出来。所以,有位哲学家形象地说:若果说,大地是一张圆桌。那么,黄龙就是圆桌中心那灵透碧澈的一碗清水。莫管桌体哪个方位有了细微地振动,碗中就会涟漪突现,波澜四起!
正因为有了世间的格外关注性,这片黄河绿洲从古到今,一直是人间踏涉频率最高的土地。所以,这块适生家园中的人种优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崭新优质的人种提升。
据专家考证:在黄龙居住三代以上,人的质量,从内在智商到皮肤的润泽,都会出现一个新的跨越。究其原因有三。黄龙四季分明的大陆性半湿润气候,伴随着青山绿水的幽美环境。使人的体貌得以滋润;绿色生理得以同化。这是其一。其二,是世间的注视目光,对这片土地的感知,有着不可替代的向心力。于是,人们的脚步在不知不觉中,踏涉交流,优化组合,形成了新型优秀的民族大融和。其三,在岁月的剥离循进中,黄龙的土著人,已更新换代,旧貌旧颜不复存在!而被五湖四海的优秀丽人所替代。这三者之和,使黄龙人的思想境界得到攀升;人格魅力日益张扬;内在修养臻以练达;精神状态更具现代之象;举止气质,趋于时尚。女孩子天生丽质,窈窕淑慧,新潮之象突现;男娃娃气宇端庄,其貌内度岸然,大器之感十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里你就会清晰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造化是无穷的。一切的一切都赖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气数之中。
六十花甲子,风水转着流。在黄龙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她的解读密码,就是付出与奉献。原始情态是这样;人类最困难的年代也是这样;而将来的非常时期仍然这样。她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沉浮浮,繁繁盛盛,萧萧疏疏。正因为泥土里蕴藏着无私的大奉献体态,才有了人类早期的大繁荣。
研究表明,这片绿土地,在完成了人类童年的养育使命之后,她的元气似乎耗光殆尽;生机活力,咸受其殇!。骤而进入一种大轮回地阵痛过程。她为了人类的繁衍,没有机会养精蓄锐;没能得到二度资源的酝酿过程。在大寂寞的天地间,营造着人类的黎明。
可以肯定地说:黄龙山在历史地沉沉浮浮中,所表现出的种种迹象,都是为着大千世界喧哗与万种生命地骚动!
一点即开的黄龙山,虽然人类匆匆的脚步,没有过多的留下记录清晰的历史文字,但那不断迸出地心的史前文明,足以成为这块土地无可辩驳的佐证。
黄龙山的发生之谜;生存之谜;存在之谜;发展之谜。还须在时空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在创造中研读……
愿《龙乡之韵》成为一个小小的使者;一片活泼欢快的白云。带着龙乡的密码与猜想,在这蓝天绿地之间,耕耘播种。用科学的目光,继续探索与追寻。
—————————
杨永生【笔名:尘野、九天、黄龙、绿洲、揽月】,陕西黄龙人。作家、副研究员职称。系首届黄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首届黄龙县作家协会主席:《黄龙》杂志主编;《绿土地》文学报主编;《黄龙之窗》总编。著有:《民间故事集》、《民间歌谣集》、《民间谚语集》、《绿土地》文集、《龙乡之韵》、《风华野史》、《龙乡后土》、《开怀饮放声歌》、《龙坛长吟》《心溪流韵》等。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西安市秦砖汉瓦研究会理事;延安市作家协会理事;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心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西安研究院研究员;黄龙县政协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