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的观点让人相信,而情感的观点让人关心.然而如果希望触发他人的行动,我们需要如何做呢?
有些心理学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了一个试验.他们让学生思考一个困扰他们许久的问题,然后研究人员把学生分成了三组:
第一组学生仅仅被给予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简短指示:”思考这个问题,了解这个问题,考虑你能够怎么做,一步一步处理问题…”
第二组学生被要求在脑中模拟问题是如何展开的.他们被要求思考问题是如何开始的,第一次事件的细节,把事件发生的每一步都想一遍,一步一步回溯导致问题发生的事件.
第三组学生被要求在脑中模拟出问题可能达成的正面结果.他们把焦点集中在自己期望见到的未来结果上,问题一旦解决,会是怎样的情况?这也是很多成功学”大师”都推荐的办法.
猜猜结果如何?哪组学生能够更好的解决自己的问题呢?出乎意料的是,第二组学生的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优于其他两组.进行事件模拟的学生更容易采取具体行动解决问题,更有可能寻求他人的意见和支持,因此也能有更多的进步和成长.而且很多试验表明,仅仅是在心中想象,工人焊工件能焊的更好,赛手能够飞镖扔的更准,乐手也能演奏出更好的水平.据说心理练习能够产生实际练习2/3的作用.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比较这三组学生,能够看到只有第二组学生接受的信息是把知识放入了一个更生活化的框架中,更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状态.而第一组仅仅接受的是知识,第三组更关注结果而不是过程.因此结果就不如第二组学生了.
让我们继续向前推进,既然把知识放入更生活化的框架就能够产生更大的效果,其实这也就是我们想要的黏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答案出乎意料的简单,那就是讲故事.具体的故事才能启发人们起来效仿.不过,讲故事也有讲故事的技巧.宣传什么的观点,在什么样的场合讲什么故事,对于创意的黏性可谓至关重要.
实际上大多数故事的基本情节可以归为三类:挑战情节,联系情节和创造情节.
当需要鼓励他人,希望能够触发行动的时候,使用挑战情节的故事是非常合适的.比如以弱胜强,反败为胜的故事,或是白手起家成就万贯家业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情节能够鼓舞人们的毅力和勇气,是我们更加努力,承担更多挑战,冲破更多阻碍.
在讲人际关系和劝人为善的目的中,联系情节是首选.想想《罗密欧和朱丽叶》和《泰坦尼克号》吧,看到这样传世经典的爱情故事足以让人想到助人为乐,待人宽容和爱人爱己.很多经典童话和寓言故事也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情节是创造情节,这类故事适用于鼓励人们打破常识,以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最著名的创造情节莫过于”苹果落在牛顿头上”的故事了,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听过这则故事,也激励了无数热爱科学的小学生向未知积极探索,这远比干巴巴的说教有用的多.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读完了《让创意更有黏性》这本书的六个要点,只要能够适当运用一个或者几个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做出有黏性的创意.但是我不得不在这一系列读书笔记的最后再提醒一点:
他人是无法知道我们心中的所知的,也许我们满腹经纶,正在为自己的言论所陶醉.但在听者耳中可能只是一系列枯燥乏味的术语堆叠.能够让别人理解,这才是黏性创意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