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是个体力活
———————— 前言
五一的时候关注了一下第八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其实我很久没有近距离关注过线下辩论赛了。主要是已经工作很久了,认识的人多半已经离开辩论,而且工作比较繁忙时间也不是很允许。
然而这次非常巧,比赛的举办地从之前的浦口改到的建邺,距离我上班的地方也很近,二来自己也做了一个辩论自媒体,也算是为自己情怀做一些事情。(今日头条搜索: 起风了辩论研究中心就能找到我 哦)
这次看了两场比赛,一场是半决赛题目是 是否支持地外探索计划,一场是总决赛。总体感觉现在辩论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比如这次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就遇到了赞助商临时撤资的问题,不过从现场的观众来看,现场的观众人员还是很多的,参与度也是很高的。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半决赛 是否支持地外探索计划。
我看到现场除了辩论爱好者,更多是还有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前来观赛的,我相信辩论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科普性质,一种文化娱乐的方式。然而我想,我们如果能将辩论做到这点,并且发扬光大 也是功德一件。就如同当年启蒙我的是 曾经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一样,我相信 在此时辩论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向真理探寻打的种子,一颗向知识探索的种子,这课种子将可能在他们再次遇到辩论的时候发芽,(当然也可能不是),当他们发芽的一刻,也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收获的时候,我想这才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辩论如果能用于科普,说不定还真会有不一般的作用呢。毕竟听两个人有条理的争论要远远比一个人说教要有意思的多,有参与感的多。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对于 当今中国的科普事业,在语言表达上,在传播策略上如果能和其他行业互通有无(比如辩论),我觉得辩论和科普能够相辅相成的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后稍微说几点展望,
1在未来的时间里我希望辩论能够发展的讨论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或者选择出更多在1小时的讨论中能够或者可以讨论出一个结果。因为如果一场讨论有自己的结果,将更有利于自身的传播。
2辩论和辩手将能在销售、培训等传统出路之外找到自己新的社会价值(例如科普),从而更好的将辩论从一个小众的校园活动变成一个社会化化活动。
3引入社会化机制,在辩论圈中出现由兴趣社团向专业社团最终向 职业社团进化。并最终带来辩论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成功。
4辩论裁判标准将更加统一,有效和制度化做到“书同文,车同轨”·
《海燕》:“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10天